作者简介:谢荭(1975-),女,浙江绍兴人,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高压氧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概述预防偏头痛的各种方法,主要分为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种。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环境诱发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高压氧治疗、针灸、行为疗法等。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5羟色胺拮抗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曲坦类等。
The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all kinds of methods to take precaution against the migraine, including two ways: one is non-medication and the other is medication. The way of nonmedication involves those aspects, such as avoiding factors caused by enviroment, fine life-style,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medication includes beta-blocker, anti-eclampsia, 5-HT antagonist, anti-epileptic, antidepressants calcium antagonist, angiotensin blockers, triptan etc.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其发作往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把严重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痴呆并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偏头痛的治疗中, 药物滥用及用药过量情况普遍存在。因此, 规范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做一综述。
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减轻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持续的时间。
下列情况应考虑预防性治疗: (1)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2)发作频繁, 每月发作≥ 2次; (3)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无效; (4)出现频繁、长时间的或不舒服的先兆[1]。
偏头痛患者对闪烁的灯光、荧光、特殊气味和气候变化、高海拔均较一般群体敏感。通过改变工作场所、住所的室内装饰可减少上述刺激及规避其它环境因素影响, 减少偏头痛的发作[2]。
过度疲劳、过度睡眠、饮酒、吸毒、肥胖和超重、鼾症均能诱发偏头痛或加重头痛症状。而适当、规律的运动, 如耐力锻炼(慢跑或快走), 是提高机体应激阈的一种很实用的措施。规律有序的饮食起居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 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防止偏头痛的发作。
饮食选择:奶酪、巧克力、鸡肝、柑橘类食物、腌渍沙丁鱼、西红柿、牛奶、乳酸饮料等富含使血管痉挛的酪胺酸; 低糖可乐、低糖汽水、无糖口香糖、冰淇淋等含有阿斯巴甜, 有报道显示阿斯巴甜会减少正常神经传导物质5-羟色胺的浓度, 影响行为和情绪, 诱发偏头痛; 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 被广泛用在香肠、热狗、火腿、腊肉等腌熏肉类中。亚硝酸盐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 口服10分钟~3小时后, 就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咖啡因、酒类也易引发头痛, 应少吃甚至禁食。 镁可能调节血流和放松肌肉, 应多吃镁含量较高的食物, 如谷类、坚果 (如葵花子、杏仁、腰果、榛子等)、花椰菜、豆腐等。
针灸是治疗偏头痛的传统方法, 对头痛有确切的疗效。现有研究发现针灸还能起到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作用。有报道显示以百会、神庭、本神为主穴的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对提高偏头痛患者身体、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氟桂利嗪无显著差异[3]。谢菊英等[4]比较了足少阳、手少阳、足厥阴三组经穴对偏头痛的疗效, 结果发现三组均有缩短偏头痛发作时间、减少发作频率、降低疼痛程度的疗效, 其中足少阳组效果最佳。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可使脑血管收缩, 明显抑制因颅内血管扩张而导致的偏头痛; 可以通过减少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防止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可显著降低患者鼻黏膜P物质免疫反应程度, 影响周围神经肽含量而缓解头痛; 可刺激网状系统, 增强其双向调控及控制皮质下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失调的神经系统功能得以改善。近来研究发现高压氧治疗使脑血管缺氧耐受性增高, CO2的反应性降低, 从而纠正或改善了偏头痛发作间期的脑血管异常状态, 达到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目的。有研究表明高压氧是防治偏头痛切实有效的方法。钟巧芬等[5]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尼莫地平组, 治疗1个月, 随访半年。结果发现高压氧组偏头痛发作的程度明显减轻, 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 总有效率达到90%, 与尼莫地平组有显著差异。黄新明等[6] 将81例偏头痛患者分成高压氧治疗组及氟桂利嗪消炎痛药物治疗组, 治疗12天后进行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头痛评分和头痛指数等项目的评估, 结果发现高压氧治疗偏头痛的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许红霞[7]用高压氧联合氟桂利嗪对260例患者进行发作间期治疗, 高压氧治疗30次后, 继续用氟桂利嗪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98.5%。随访半年, 复发率仅18%。
偏头痛患者心理素质通常较为敏感, 偏于焦虑, 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使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行为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思维方式、降低焦虑程度、提高应对技巧, 从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王立法等[8]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和药物组(用阿米替林、尼莫地平治疗), 治疗12周, 观察24周, 另设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经治12周, 两组患者偏头痛疗效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治疗后第12周,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各项参考指标与治疗12周时基本相同, 而药物组与治疗12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 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 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应对策略, 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如肌肉松弛训练、热生物反馈结合松弛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理疗等方法, 可试行。
4.1.1 β 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为最早使用的预防用药之一, 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同。代表药物有普奈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纳多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等。醋丁洛尔及吲哚洛尔对偏头痛没有预防作用。其中普奈洛尔、美托洛尔是预防偏头痛的一线药物, 比索洛尔为二线药物。
4.1.2 抗癫痫药
代表药物为托吡酯、丙戊酸钠、托那博沙。其中托吡酯和丙戊酸钠为一线药物。
托吡酯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T型钙通道和AMPA受体, 以及增强GABA活性发挥药理作用。它对有/无先兆性偏头痛、有/无止痛药服用过量的慢性偏头痛均有效果[9]。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阿米替林相同, 并能减轻体重、提高体重满意度[10]。美国一项49个中心参与的研究将48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每天50 mg、100 mg、200 mg)和安慰剂组。8周内按每周25 mg剂量递增至设定剂量, 治疗持续8周。结果显示100 mg、200 mg组的发作频率均有显著下降, 治疗1个月即显效[11]。国内几项临床对照试验显示, 托吡酯对成人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头痛天数、头痛强度及头痛指数的降低不低于普耐洛尔[12]。
丙戊酸钠的预防作用与托吡酯类似, 朱凯云等[13]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均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在减轻头痛程度方面, 托吡酯比丙戊酸钠效果更好。但患者对丙戊酸钠的耐受性差, 易产生恶心、呕吐、血白细胞降低、转氨酶升高等严重副作用, 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应慎用。
最新研究发现托那博沙对先兆型偏头痛有明显预防效果。皮层扩散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CSD)可诱发先兆型偏头痛, 而托那博沙可以抑制CSD。Hauge等[14]研究发现每天40 mg托那博沙对偏头痛先兆有效, 而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无效。Goadsby等[15]先给予每天20 mg治疗2周、再予40 mg治疗10周, 明显减少了先兆型偏头痛发作的天数。由于患者对托那博沙良好的耐受性, 可以尝试更大剂量的治疗。
4.1.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为一线预防药, 但有抑郁、肥胖的患者禁用。常用药物有氟桂利嗪、尼莫地平或洛美利嗪。Togha等[16]前3天给予患者50 mg/d氟桂利嗪, 分2次服用, 之后予75 mg/d, 分3次服用, 2周后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35%、6周降低74%、7周降低74%、10周降低74%、14周降低75%, 效果显著。于生元等[17]予2 120例患者每日口服5~10 mg氟桂利嗪, 治疗12周, 头痛频率明显降低、程度明显减轻, 用药剂量也减少了, 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钙拮抗剂与抗癫痫药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但会有更大副作用[18]。
4.1.4 抗抑郁药
20%~30%的偏头痛患者有抑郁症。抗抑郁药为预防偏头痛的二类药物, 代表药物有阿米替林、氟西汀。Koch等[19]认为单个抗抑郁药对同时缓解偏头痛和抑郁两种症状的效果并不理想, 合用另一种抗抑郁药或其它预防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疗效增强。Keskinbora等[20]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阿米替林、托吡酯单用和联合治疗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三组药物都有显著效果, 联合治疗组的副作用最小, 患者的耐受满意度最好。阿米替林组及联合治疗组对抑郁症状的缓解较托吡酯组更有效。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对偏头痛亦有预防作用[21]。陈日坚等[22]研究发现氟西汀通过刺激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提高了血浆5羟色胺的浓度, 中断了颅外血管扩张, 从而起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 耐受性好, 是防治偏头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4.1.5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赖诺普利、坎贝沙坦、奥关沙坦均能减少头痛发作天数、减轻头痛发作程度。最新报道显示替米沙坦能减少头痛发作天数[23]。
4.1.6 曲坦类
有学者认为舒马曲坦、那拉曲坦、夫罗曲坦、佐夫曲坦均有预防月经性偏头痛发作的作用。Wade等[24]进行了一项6天夫罗曲坦短期预防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研究, 得到满意疗效。该研究发现每天两次服药(5 mg/次)血药浓度更为稳定, 耐受性更好。
4.1.7 5羟色胺拮抗剂
代表药物有苯噻啶、美西麦角。早期研究显示其对偏头痛有预防作用。但新近研究发现苯噻啶有严重副作用, 不推荐使用。而美西麦角仅在最顽固的患者才考虑使用, 长期服用可出现腹膜组织和肺-胸膜纤维化。连续服用6个月后必须停服1个月。
4.1.8 其它药物
蜂斗菜烯碱是菊科蜂斗菜属植物的提取物。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75 mg的剂量能有效地预防偏头痛[25]。
研究发现天麻素能明显升高偏头痛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对大鼠耳红、挠头等行为具有干预作用。天麻素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 进而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26]。
川芎嗪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及脑循环的作用。
辅酶Q10和核黄素(VitB2)这两种药物均能促进患者的能量代谢。有研究表明辅酶Q10能减少头痛发作的时间和频率, 而核黄素能明显减少头痛发作的频率[27, 28]。
黑叶菊母的疗效尚待进一步确定。
(1)选用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 (2)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 在4~8周内探索药物的最低有效量; (3)注意禁忌证; (4)疗程一般为3个月; (5)逐步停药。
偏头痛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心理状态, 尽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有预防性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优先考虑针灸、高压氧治疗及其它非药物预防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考虑药物预防治疗。较常选用的药物为普萘洛尔、苯噻啶或氟桂利嗪。该类药物需要每日服用, 用药后至少2周才能见效。若有效, 应持续服用6个月, 随后逐渐减量[29]。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