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应用于评价中医临床疗效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张惠敏a,b, 陈薇b, 刘建平b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医学综合课程教学中心, 北京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 b. 循证医学中心, 北京 100029
刘建平,Tel:010-64286760,E-mail:jianping_l@hotmail.com

作者简介:张惠敏(1978-),女,河北涿州人,医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

摘要

队列研究方法应用于治疗措施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治疗被视为暴露而非干预。首先介绍暴露和暴露因素的流行病学概念、常用的定义和测量具体研究中暴露因素的方法;然后结合中医临床的自身特点,对中医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暴露因素及其测量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队列研究; 暴露; 中医辨证论治; 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181;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44(2011)04-0249-04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xposure in Cohort Study Applying in Clin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TCM by Cohort Study
ZHANG Hui-mina,b, CHEN Weib, LIU Jian-pingb
a. Teaching Center of Medical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b.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Exposure is a term used in epidemiology, and is often used in cohort study.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xposure would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cohort study and judgement of outcom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xposure in epidemiology,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s of TCM, the author tried to discuss the method of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xposure when applied in TCM research.

Key words : cohort study; exposure;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clinical effect evaluation

队列研究是分析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可以直接观察暴露于不同危险因素人群或防治措施患者的结局, 从而探讨危险因素、防治措施与疾病发生或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近年来, 队列研究被引入中医临床研究领域, 由于中西医疗的差异, 队列研究在中医临床研究领域应用需要进行方法学的改进以体现中医的本质, 在诸多方法学问题中, 如何定义和测量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暴露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队列研究的特点之一是设立对照, 包括内对照和外对照, 即暴露与非暴露比较, 或不同暴露水平的比较, 暴露是分组的唯一依据,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按有无暴露或暴露的等级进行划分的, 既不同于病例— 对照研究的按是否发病来分组, 也不同于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分组, 因此合理的定义和测量暴露的有无或暴露等级是保证队列研究顺利实施和结果客观推论的前提, 是疗效评价队列研究之前需要确定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介绍暴露及暴露因素的流行病学概念、常用的定义和测量暴露有无或暴露等级的方法; 然后结合中医自身的特点, 提出中医临床研究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希望对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正确应用队列研究有所裨益。

1 暴露、暴露因素的概念

暴露和暴露因素很容易混淆, 容易被误认为暴露是暴露因素的简称, 其实不然, 它们的含义不同。暴露(exposure)特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因素、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而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1]。如吸烟是暴露因素, 那么被观察者中吸烟的人为暴露, 不吸烟的人则为非暴露, 即暴露于暴露因素才能称为暴露。

最初, 暴露及暴露因素主要用于研究病因和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中, 如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其暴露因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有害的危险因素[2]。由于防治与结局之间也属于因果关联的一种类型, 因此, 20世纪80年代初, 人们开始将队列研究用于研究医疗防治措施, 此时, 暴露因素是指具有预防保健或治疗作用的医疗措施, 暴露因素成为有益的保护因素, 研究目的也从疾病发生转化为防治结局的评价[3]。如研究饮用绿茶对癌症的预防作用, 其暴露因素为饮用绿茶, 是有益的保护因素[4]。防治性队列研究将特定患病人群根据其是否接受某种(类)治疗措施或接受不同类别的治疗措施分为不同的亚组, 追踪观察一段时间,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如病死率)或治愈率的差异, 从而对预防性措施或方案进行评价。

2 现代临床流行病学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在队列研究设计阶段, 明确地定义所要研究的暴露非常重要。暴露的定义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或国内统一的标准, 以便交流和比较。如果没有可以遵循的国际和国内统一标准, 可以通过系统综述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财力、人力和对研究结果的精确度要求等因素, 综合考虑后对暴露因素及暴露的有无和等级进行定义。

对暴露进行测量时, 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暴露进行定性:即测量暴露的有无。(2)对暴露进行定量:定量越细越有价值,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有利于了解致病因素的致病机理; 增加对疾病因果关系的可信性; 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5]。(3)测量暴露的不同水平:根据暴露的时间(间歇暴露或连续暴露、一次暴露或长期暴露)、暴露的强度(大剂量暴露、中剂量暴露、小剂量暴露)等将暴露分为多个等级:如极高暴露、高暴露、较高暴露、弱暴露和无暴露[4], 用来分析暴露和疾病之间的量效关系, 增加因果关系推断的依据。

暴露的测量应采用敏感、精确、简单和可靠的方法, 因此应尽可能地采取定量或半定量的量度和客观的测量方法。暴露的测量有多种方法, 有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多数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既往史和环境暴露等因素都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卷可以测量二分类定性变量(如你是否喝咖啡)、等级变量(如你是经常、有时、偶尔或不喝咖啡)、甚至某些半定量(如你平均每天喝几杯咖啡)。而某些环境危险因素(如放射、水污染等)和几乎所有人体理化指标都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测才能获得。有些研究可以采取问卷和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来测量暴露。如:研究孕期咖啡的摄入与胎儿生长抑制的关系, 暴露因素是孕期摄入咖啡, 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测量孕期咖啡的摄入情况, 还通过采集唾液样本检测咖啡的半衰期以验证咖啡的摄入情况[6]

3 应用队列研究评价中医临床疗效时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由于队列研究的“ 自然实验” 属性, 不人为地干预临床防治方案, 自然观察防治方案(暴露)与疾病防治效果(结局)的关系, 因此在评价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疗效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近年来受到中医界的关注和使用。目前, 国家的重大中医研究课题也开始应用队列研究, 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糖尿病肾病、亚健康的疗效评价等。那么, 应用队列研究于中医临床研究, 首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暴露的定义和测量问题, 前面所介绍的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适用于现代医学领域的疾病病因和防治效果的研究, 在中医临床研究领域应用需要结合中医自身的特点, 进行方法学的磨合改良。

3.1 中医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暴露因素

中医临床研究的热点是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 那么, 相应的中医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暴露因素主要是指防治措施, 包括具体的、单一的暴露因素和抽象的、复杂的暴露因素。具体的暴露因素是指某一具体的防治措施, 如清开灵注射液、太极拳、穴位贴敷等; 抽象的、复杂的暴露因素如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3.2 中医临床研究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

中医临床研究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可以参照前面谈到的方法, 具体的暴露容易定义和测量, 抽象的暴露较难进行定义和测量, 没有国际国内公认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因此在定义抽象而复杂的暴露时, 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 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 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先召集不同专业的6~10 人开会, 主持者并不明确会议的目的, 而是就某一方面的总议题鼓励和启发大家提方案。会上, 不引导争论, 主持人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大家完善他人的意见和标新立异。会议时间一般为20~60分钟, 对个人也实行限时发言, 对各种意见进行记录。会后组织专门人员整理记录, 发现创造性意见, 并获得结论。国外经验证明, 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方案比同样的人单独提方案的效率要高65%~93%[7]。(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为专家咨询法。是指针对所研究的问题选择一批专家, 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协调人对专家的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 作为参考资料再寄发给每位专家, 这样, 分别由每个专家单独掌握的信息会传递给所有的专家, 从而使各专家掌握全面的信息, 然后专家们经过分析判断, 提出新的论证意见。如此反复多次, 意见逐步趋于一致, 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在实际操作时, 可以几种方法联合使用[8]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 探讨中医队列研究中暴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如果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那么暴露因素是指“ 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为暴露组, 只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为非暴露组。那么如何定义和测量“ 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呢?

第一步:分析暴露因素的构成。“ 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这一暴露因素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常规治疗, 二是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第二步:查阅文献, 看暴露因素有无公认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国际临床实践指南为指导, 容易定义和测量; 而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 对其进行定义和测量有一定难度。

第三步:对没有公认的“ 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进行定义。可以考虑采取文献回顾、头脑风暴法和专家咨询论证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义。定义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时要注意, 中药杂乱的堆砌不是辨证论治, 方案应该是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某一证型, 选取相应的中药方剂, 而不是只要服用中药都算在内, 如服用治疗胆囊炎的药就应该排除。处方要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有糖尿病肾病相应的症状体征的描述; 注明病名、中医证型和治法; 具体药物要体现治法, 并且注明剂型、服用方法和时间。

第四步:对“ 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 进行暴露水平的划分和定义。结合暴露强度和暴露累计时间对暴露进行分级: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由于西药服用方便, 所以绝大部分病人能够坚持进行西医常规治疗, 由于中药口感差和服用不便, 所以病人会有阶段性服用中药的现象。因为队列研究不干涉患者的用药, 无法要求患者必须在试验观察期内服用中药, 所以在统计分析阶段, 需要根据病人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累积时间和暴露强度(持续暴露和间歇暴露)来对暴露水平进行分级以观察不同暴露水平与结局的关系。暴露水平可以分为:极高暴露、较高暴露、低暴露、无暴露。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下面对暴露水平的划分做一示例:如队列研究的观察期为5年,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 坚持中药治疗5年的, 并且采用两次中药治疗间隔时间不超过半个月的可以定义为极高暴露;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 坚持中药治疗3年以上, 并且采用两次中药治疗间隔时间不超过半个月的可以定义为较高暴露;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 服用中药的累计时间不超过1年的, 并且每次采用中药治疗的间隔大于3个月的可以定义为低暴露; 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为无暴露。以上仅是举例, 不代表某一具体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定义, 对暴露水平的划分, 需要通过糖尿病肾病专家咨询法来确定。

第五步:制定暴露的测量方法。可以采用病例观察表的形式详细地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信息:包括西药的名称、剂型、用法和治疗时间; 中药的证型、治法、药物组成、剂型、服用方法和治疗时间。在设计病例观察表时, 要兼顾内容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 因为病例观察表的填写往往由医生填写, 如果内容过于繁琐, 则会影响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如果内容过于简单又会丢失大量信息。所以如何设计简便易填写又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病例观察表是队列研究实施阶段应该重视的问题, 可以请统计学家、临床流行病学专家、糖尿病肾病专家和普通医生共同反复多次修改讨论后, 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病例观察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姜庆五. 临床流行病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3. [本文引用:1]
[2] 马峻岭, 张联, 潘凯枫,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过程的10年队列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39): 2758-2761. [本文引用:1]
[3] 刘建平.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方法学问题[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4): 331-336. [本文引用:1]
[4] Imai K, Suga K, Nakachi DK. Cancer-prevention effects of drinking green tea among a Japanese population[J]. Prev Med, 1997, 26(6): 769-775. [本文引用:2] [JCR: 3.496]
[5] 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 [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 99. [本文引用:1]
[6] CARE Study Group. Maternal caffeine intak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A larg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08, 337: a2332. [本文引用:1]
[7] 王关义. 生产管理[M]. 第2 版. 北京: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本文引用:1]
[8] 万霞, 刘建平, 张宏伟, . 临床干预研究中结局指标的选择方法[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1): 11-1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