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执笔:魏小娟, 李文瑜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州510080
摘要

关键词: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循证医学; 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44(2012)05-0317-04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for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WEI Xiao-juan, LI Wen-yu
Authors’ address: Cancer Center,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Guang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Key words :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linical case conference

编者按: 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吴一龙教授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进行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讨论会上各学科共同围绕一个病例或一个病种进行会诊, 临床、病理、B超、放射影像等资料齐全, 除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中心性发言外, 到会人员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提高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了将他们的诊治经验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临床医生获益, 我刊开辟“ 循证病例讨论” 栏目,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此栏目。

1 病历摘要

患者31岁, 男性, 因“ 咳嗽、发热2个月” 于2011年8月28日入院。

患者2个月前开始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达40℃, 伴畏寒、咳嗽(无痰)、腹胀、精神疲倦、盗汗、乏力, 体重减轻约10公斤。无腹痛、腹泻, 无恶心、呕吐, 无尿频、尿急尿痛, 无头晕、头痛, 无皮疹。曾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贫血。胸片提示右肺感染。B超提示肝脾大。予抗感染治疗后, 体温无明显下降, 行骨髓穿刺检查, 不排除淋巴瘤。遂转我院。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无异常。

体格检查:PS 2分, 贫血貌,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无皮疹, 浅淋巴结未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湿啰音, HR104次/分, 律齐, 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 肝肋下约5 cm可及, 脾脐下约平脐, 质中, 无触痛, 双下肢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3.29× 109/L(↓ ), 血红蛋白 67 g/L(↓ ), 血小板 117× 109/L(↓ ), 乳酸脱氢酶262 U/L(↑ ), 谷丙转氨酶 117 U/L (↑ ), 总胆红素 44.7 μ mmol/L(↑ ), 直接胆红素22.6 μ mmol/L(↑ ), 白蛋白21.1 g/L(↓ ), 乙肝两对半阴性, 其他肝炎标记物阴性, 艾滋病病毒(-), 梅毒血清学试验(-), 抗核抗体/双链脱氧核糖核酸(-), 可提取核抗原(-), 红细胞沉降率 51 mm/h(↑ ), 血小板压积 0.67(↑ ), C反应蛋白 103 mg/L(↑ ), 纤维蛋白原 2.2 g/L, 凝血酶原时间15.4 秒,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4.4 秒, 血浆凝血激酶前体 69%, 国际标准化比值1.27, 铁蛋白1 235.8 ng/mL(↑ )。

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 可见吞噬现象。活检:未见异型淋巴细胞增生灶。

2011年8月29日PET/CT示:双侧锁骨区、双肺门、纵隔及肝门区多发淋巴结增大, 病灶局部葡萄糖代谢轻度增高, 肝肿大, 肝多发局灶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 脾明显增大, 密度不均, 多发局限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 全身骨髓弥漫性密度增高, 考虑为恶性淋巴瘤, 肝、脾、骨髓及淋巴结多发浸润型病变可能性大, 如图1

图1 2011年8月29日化疗前PET图像

2 讨 论

魏小娟(肿瘤内科医师):汇报病史(略)。针对该病例的诊疗情况,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 (2)如何选择活检部位?(3)评价疗效, 是否需要行骨髓移植?

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上有重要价值, 先请核医学科医生分析这个病人的PET/CT情况。

侯庆仪(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PET从冠状面看, 肝肿胀, 肝右叶有2个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代谢增高灶, 但CT增强并没有局灶性的改变。脾明显增大, 密度不均, 多发局限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 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骨髓密度弥漫性增高, 骨髓腔未见局限占位性软组织病灶。纵隔、双侧肺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最大的淋巴结不超过1.5 cm, 葡萄糖代谢轻度增高。

李文瑜(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患者的肝脏PET显示摄取增高, 但CT上没有明显侵犯或局限性病灶, 能否认为它是肿瘤侵犯?

侯庆仪:肝脏的形态肿胀、饱满, SUV轻度增高, 结合病史, 不排除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如果CT上有明显的局灶改变, 肿瘤浸润是比较明确的。单纯的SUV升高, 并不能肯定, 因为SUV可能与当时病人的血糖水平、体重、用药等有关。

吴一龙(肿瘤学教授):PET判断为淋巴瘤浸润, 它的敏感性、特异性有多大?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上价值如何?

侯庆仪:侵袭性淋巴瘤, PET敏感性高, 特异性也高, 惰性淋巴瘤敏感性比较低, 但特异性比较高, 如果出现SUV高, 器官浸润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李文瑜:PET/CT考虑骨髓有淋巴瘤浸润, 但骨穿活检阴性, 骨髓是否有肿瘤的浸润?

旁述:淋巴瘤骨髓浸润有两种形式: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骨髓活检是金标准, 但往往临床上只局限于髂骨局部, 敏感性差, 特异性强。PET敏感性高, 但常存在假阳性, 可与炎症、坏死组织吞噬细胞浸润、化疗后引起骨髓葡萄糖吸收增加、G-CSF的应用等有关。

2011年Leukemia & Lymphoma发了1篇关于PET与骨髓活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情况[1], 如下(单位%):

陆泽生(血液内科学副主任医师):发热查因的病人, 往往PET发现异常, 但PET不能作为诊断的手段, 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线索, 来进行取材、定位。

吴一龙:PET/CT虽然只能提示我们哪个部位异常, 但对指导活检部位有重要价值。另外, 与其它疾病的诊断相比, PET/CT对淋巴瘤的诊断更有意义。

魏小娟:病人浅淋巴结不能触及, 骨髓检查未发现肿瘤, 结合PET/CT, 于8月31日行肝穿刺活检, 见可疑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报告未出)。入院后病情变化快, 血小板由11万进行性下降至8万。因此9月6日行脾切除术。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考虑大B细胞淋巴瘤。9月13日脾脏病理诊断为(脾)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伴噬血综合征。

吴一龙:在诊断程序上, 为什么首选肝穿刺而不是首先取淋巴结或者脾切除术?

陆泽生:这个患者浅淋巴结不能触及, 而且PET/CT提示淋巴结较小, SUV轻度增高, 若切除淋巴结, 根据经验, 反应性增生的可能性大。脾脏非常脆, 脾穿刺导致出血的风险很大, 而且, 若开始就选择脾切除术, 病人和家属从心理上可能比较难接受。

吴一龙: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过去限于治疗手段的有限性, 因此多满足于良性和恶性的基本病理之分, 因此有了从简单到复杂, 从无创到有创之说。随着分子分型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日益丰富, 对病理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第一次活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但要考虑尽量无创地拿到组织, 还要考虑需要有足够组织来进行分子分型, 对淋巴瘤尤其如此。这一病例PET/CT提示脾脏浸润严重, 又有进行性的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现, 是否将脾切除列为首选比较恰当呢?而临床过程是做了脾切除术。我想, 对一些复杂恶性肿瘤的病理组织活检程序, 需要多学科讨论会更好。

李文瑜:肝穿的病理只是提示了大B细胞淋巴瘤, 没有明确具体的分型, 肝穿是否有意义?

张芬(病理科主治医师):肝穿虽然送了5条组织, 但只在一条组织上见有小灶性的异型淋巴细胞浸润, 考虑大B细胞淋巴瘤, 可观察的组织太少, 也没有典型的形态特征, 所以不能具体分型。脾的病理:镜下见脾结构破坏, 白髓明显萎缩及消失, 红髓扩大, 髓窦明显扩张, 髓窦内见异型大细胞, 细胞核圆, 单核, 少数多核或巨核, 染色质空网状, 核仁明显, 1~2个, 胞浆丰富, 弱嗜碱性, 易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 伴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及明显吞噬红细胞现象。免疫组化:异型大细胞:CD20(+++), CD79a(+), Bcl2(+), Ki67(+++), CD43(小淋巴细胞及异型大细胞均+), CD3(-), CD5(-), CD8(-), CD23(-), CD10(-), Bcl6(-), CD30(-), ALK1(-), CD138(-), MUM1(+), CyclinD1(-), CD31(血窦及血管内皮+, 显示异型大细胞在血窦及血管内); CD21(仅个别FDC残留并萎缩)。诊断明确, 并且具体分型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肝穿是有意义的, 它提示了肿瘤的存在, 而且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殊类型, 根据肝穿的病理结果可以确定治疗方案。

杨衿记(肿瘤内科学主任医师):肝穿有5条组织, 为0.2~3 cm, 对于淋巴瘤的诊断, 病理诊断对活检组织有什么要求?

李文瑜:根据NCCN指南, 套管针穿刺的组织可以诊断淋巴瘤。但某些特殊类型如滤泡性淋巴瘤, 要看弥漫生长的大细胞的比例, 所以有时需要更多的组织, 甚至要切除整个器官, 这种情况, 单纯的穿刺, 可能是不够的。

杨衿记:肝穿明确是大B细胞淋巴瘤, 有必要行脾切除术进一步明确分型吗?对治疗是否有影响?

李文瑜: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是比较特殊的类型。它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更高, 肿瘤负荷更大。有日本的文献报道, 对于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的皮肤盲检都能发现肿瘤浸润。而且在治疗上,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可能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因此我们要先进行化疗, 再用利妥昔单抗, 降低肿瘤负荷, 减轻利妥昔单抗的副作用。因此, 行脾切除术进一步明确病理分型是必要的。

旁述: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959年首例报道, 目前报道不足300例, 2008年WHO分类中, 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分出新的亚型, 主要病理形态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在小血管腔中增殖。临床上, 东方型现为发热、肝脾肿大, 西方型现为中枢侵犯及皮肤改变。治疗方案是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利妥昔单抗, 预后差, 多在1年内死亡。

魏小娟:患者诊断明确,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Ⅳ B期, 国际预后指数4分, 高危组, 噬血细胞综合征。已完成4周期利妥昔单抗+CHOPE(依托泊甙、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 复查CT及PET/CT图像见图2图3, 根据NCCN指南疗效评价标准, 2周期、4周期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 若6周期化疗后持续完全缓解, 是否需要行骨髓移植?

图2 治疗2周期后的CT图像

图3 治疗4周期后的PET图像

陆泽生: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前时代, 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率为20%左右。美罗华治疗时代, 日本2009年有文献报道, 90多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 CHOP方案与R-CHOP方案比较, R-CHOP的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是50%, 总生存率为70%, 其中病人的中位年龄为67岁, 很多病人失去移植机会。这个病人, 年龄较轻,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必要的, 况且对于高危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也是建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减少复发机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相关风险大, 不建议。

钟立业(血液内科学副主任医师):第一,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病例, 循证医学证据不多, 可参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对于预后好的病人, 2周期复查PET或CT, 完全缓解的可不移植, 但这个病人, Ⅳ 期, 高度侵袭性, 移植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手段, 建议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杜欣(血液内科学主任医师):淋巴瘤病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最新进展的共识都是以自体移植为主, 但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是比较罕见的, 没有标准治疗方案, 可归类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国际和国内的移植中心, 曾把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的病人的死因进行比较,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多死于移植相关的并发症,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多死于肿瘤的复发。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率与移植中心的水平有关, 所以对于移植中心水平高的, 建议做异基因移植, 而且异基因移植中移植物还有抗淋巴瘤效果, 这类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可能高于自体移植。

吴一龙:通过今天的病例讨论, 我有几个体会。第一:诊断的问题。这个病人, 诊断过程可做得更好, 对于越是疑难的疾病, 我们越要进行详细的讨论, 请多个学科进行讨论, 而不是请某一个科会诊后就决定, 因为知识结构有局限性, 尤其对于决定哪个部位来活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 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 我们是否需要将每一个病例像做研究一样, 对病理类型甚至分子生物学追踪到非常细, 还是到一定程度就OK?这有一个度的问题。当我们追踪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对治疗决策已经没有影响了, 我想, 在临床上治疗就应该开始以免耽误病情, 但科学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这是问题的另一面, 可以留待临床研究去解决。第三, 做不做移植, 自体还是异基因?几位医生有不同的意见, 如何达成共识?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 首先要考虑的是标准治疗方案是什么?然后考虑病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因此, 总体上是应该按照指南来做, 再在细节上作调整。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Mittal BR, Manohar K, Malhotra P, et al. Can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avoid negative iliac crest biopsies in evaluation of marrow involvement by lymphoma at time of initial staging?[J]. Leuk Lymphoma, 2011, 52(11): 2111-2116. [本文引用:1] [JCR: 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