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丽雯(1991-),女,福建南平人,在读本科生,从事循证医学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等中文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RevMan 5.1.6和Stata 12.0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采用标准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描述。结果 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包括716例肝癌患者,其中观察组360例,对照组35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标准均数差0.06,95%可信区间-0.11~0.22, P=0.54;标准均数差-0.03,95%可信区间-0.18~0.13, P=0.72);治疗后,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标准均数差-1.55,95%可信区间-1.75~-1.35, P<0.000 01;标准均数差-1.90,95%可信区间-2.10~ -1.71, P<0.000 01)。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肝癌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情感及认知功能,增强自我价值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及数量有限,本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by conduc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Methods WanFang, CNKI, VIP and CBM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extensively to identify relevant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 Data were analyzed by RevMan 5.1.6 software.Results were described as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Results A total of 9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716 liver cancer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ystematic review, including 360 patients i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and 356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pre-intervention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s (SMD 0.06, 95%CI -0.11~0.22, P=0.54) and pre-interventi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s (SMD -0.03, 95%CI -0.18~0.13, P=0.72). However, post-intervention SDS scores (SMD -1.55, 95%CI -1.75~-1.35, P<0.000 01) and post-intervention SAS scores (SMD -1.90, 95%CI -2.10~-1.71, P<0.000 01)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onclusions The present data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ay relieve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Further well-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r adjust current conclusions.
肝癌是全球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世界第5位, 死亡率位居第3位。我国是肝癌高发区, 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 并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在各种肿瘤病死率中高达第2位[1, 2, 3, 4]。因此, 提高肝癌的诊治水平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肝癌可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患者因疾病以及治疗的痛苦, 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愤怒、绝望、精神错乱等负面情绪,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心理干预是医务人员根据心理学原理, 分析和了解患者过去与现在的心理与病理状态, 选择适当的时机, 采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或其他适当的方法, 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达到治疗目的。已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生物理化因素有关, 与社会、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联系, 尤其是负性情绪与癌症发展密切相关[5, 6]。因此, 减少肝癌患者的思想压力与心理冲突,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 全面收集有关临床对照试验, 以探讨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科学依据。
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等中文数据库, 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2年4月; 手工检索相关中文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获取补充资料。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文献检索采用自由词+主题词方式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肝癌、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症状、临床对照试验等。
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 ②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肝癌; ③研究样本量:纳入研究样本量大于15例; ④数据完整性:纳入文献均提供完整的病例资料、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评分及改善率等数据。文献排除标准:①病例报告、文摘、综述、讲座、述评等; ②入组患者无明确临床诊断; ③纳入文献样本量少于15例; ④数据资料有误或数据不完整无法提取相关数据资料; ⑤重复发表的文献。
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信息, 其中包括研究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数、平均年龄、性别比例、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分及改善率等。如存在争议, 通过与第三方讨论解决分歧。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 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本研究内容设计, 对每个研究的质量评价涉及以下10项:①随机分组方法; ②分配隐藏情况; ③是否采用盲法; ④是否描述退出及失访; ⑤诊断明确与否; ⑥病例数是否大于30例; ⑦组间基线特征是否相似; ⑧是否详细描述心理干预措施; ⑨数据完整无缺陷; ⑩讨论中提及设计局限性与否。每项1分, 合计10分, 8~10分为高质量研究(A级), 6~7分为中等质量研究(B级), 6分以下为低质量研究(C级)。
通过全面检索相关文献, 最初检索到66篇潜在研究, 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 最终有9项临床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进入本系统评价, 包括716例肝癌患者, 其中心理干预组360例, 对照组356例[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和质量评价见表1。文献筛选过程见图1。
分别有8项研究进行治疗前后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 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SMD 0.06, 95%CI -0.11~0.22, P=0.54; SMD -0.03, 95%CI -0.18~0.13, P=0.72); 治疗后, 心理干预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SMD -1.55, 95%CI-1.75~-1.35, P< 0.000 01; SMD-1.90, 95%CI -2.10~-1.71, P< 0.000 01), 见图2和图3。
肝癌流行广、病程短、病死率高, 是危害我国人民的一个主要恶性肿瘤, 其死亡率已占我国部分农村和城市癌症的第一位和第二位[19]。研究证实, 肝癌为一种身心疾病, 其发生、发展与个性行为和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20]。相关研究显示肝癌患者存在严重的身心症状。肝癌早期症状比较隐匿, 一般没有特殊不适,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肝癌晚期症状时, 往往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一旦确诊, 对患者和家属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21]。据临床观察, 能保持良性心理、积极健康状态的患者为少数, 90%以上肝癌患者都有心理改变, 负性心理反应高, 表现为抑郁、悲观、焦虑、慌乱、缺乏理智、急躁等[22]。有资料表明, 恶性肿瘤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可高达60%, 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和一般肝胆疾病患者[23]。肝癌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考虑以及疾病对家庭、事业的影响, 是导致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抑郁的原因与患者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有关。患者的现状就是卧床休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丧失自尊, 无法承担家庭和事业的相关事务, 担心家庭未来, 感到对家庭的责任未尽, 长期的病痛折磨和患者恐惧因病死亡都是导致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24]。心理因素可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有证据支持, 癌症发生发展恶化及预后相关性最大的心理变量是紧张、沮丧、精神极度不安及忧郁[25]。因此, 临床医护人员应对肝癌患者的情感障碍问题予以重视, 特别是接受化疗及晚期的患者更要及早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 患者通过学习调整自己的认识, 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高对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的理解, 使患者有安全感和生存的愿望,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切实做到在临床治疗中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肝癌患者疾病的干预, 以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 全面收集了有关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 最终有9个临床对照试验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后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SDS评分和焦虑症状SAS评分明显降低, 提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刘旭霞[11]的研究表明, 在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 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 将内心压抑发泄出来, 认识到抑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得到家属的关爱, 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能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国惠[15]的研究证实, 病人在治疗过程中, 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改善他们的情感状态乃至整个身心状态, 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减轻焦虑情绪, 从而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顺从性和主动性, 使病人重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李晓明[1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对肝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上述研究结果与本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 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真实可信。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 文献收集较全面, 结果可信度高, 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纳入研究质量不均且数量有限; ②纳入研究仅限于中文文献, 可能导致语言偏倚; ③纳入研究观察的评价指标未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重要指标, 导致患者最关心的指标缺失, 从而降低了本系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纳入研究的综合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身心症状,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不均, 研究间诊断标准、评价方法、失访描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一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