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吴一龙教授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进行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讨论会上各学科共同围绕一个病例或一个病种进行会诊, 临床、病理、B超、放射影像等资料齐全, 除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中心性发言外, 到会人员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提高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了将他们的诊治经验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临床医生获益, 我刊开辟“ 循证病例讨论” 栏目,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此栏目。
患者男性, 22岁。因“ 阴囊肿胀6个月, 呕吐3个月, 加重1周” 于2011年5月28日入住我院泌尿外科。患者于2010年12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侧阴囊肿大, 质软、无压痛, 呈进行性增大至大小约10 cm× 10 cm。2011年2月患者开始出现反复呕吐, 逐渐加重, 至2011年5月表现为进食即呕吐, 呕吐物为绿色液体, 3~4次/天。遂入住我院进一步诊治。患者起病以来无发热、盗汗、腹痛, 精神、睡眠、胃纳欠佳, 大小便正常, 近期体重下降10+ Kg。
既往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T 37.7℃, P 86次/分, R 20次/分, BP 113/91 mmHg, Wt 55 Kg, PS 2分。
双肺呼吸音粗, 右下肺可闻及局限性湿罗音, 腹部稍膨隆, 腹肌紧张, 可触及12 cm× 9 cm大小包块, 质硬、不可推动, 左下腹压痛、反跳痛, 双肾区无叩痛。右侧阴囊肿胀, 大小10 cm× 10 cm, 质软, 表面皮肤稍红, 无压痛, 活动度差, 阴茎发育正常, 阴毛分布正常。
检验:(2011-05-29)血 β -HCG(发光法)为3 877 mIU/mL, AFP(发光法) 为1 546.64 ng/mL, LDH为998 U/L。
检查:外院腹部CT(2012-05-24)示, 右侧阴囊占位伴阴囊积液, 考虑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合并腹腔及左肺转移, 盆腔少量积液, 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积水。我院PET/CT(2011-05-28)结果显示:考虑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并腹膜后、腹膜及左肺多发转移, 不排除病变侵犯右输尿管上段可能(见图1)。
入院诊断:右侧睾丸恶性肿瘤cTxN3M1a(左肺)S2Ⅲ b期?
高惠冰(肿瘤内一科医师):汇报病例特点(略)。讨论要点:(1)本病例如何获取病理明确诊断。(2)评价疗效。(3)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李伟雄(放疗科主任医师):患者为青年男性, 根据病史及全身PET/CT检查结果, 考虑诊断为原发睾丸肿瘤。原发睾丸肿瘤不能进行睾丸穿刺取病理, 因为穿破睾丸鞘膜后易致肿瘤扩散。可行睾丸高位切除术明确病理。转移病灶可以穿刺, 但取转移灶, 仍不能明确原发灶病理。
陈华军(肺科主治医师):取病理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对患者的治疗起到决定性作用; (2)取材的数量、质量要满足病理诊断需要; (3)创伤性最小。该患者影像学表现为晚期睾丸肿瘤, 综合分析认为患者应行睾丸姑息切除术, 左下肺转移灶穿刺取病理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意义不大。
马冬(肿瘤内二科主任医师):睾丸肿瘤不能行睾丸穿刺, 因为穿刺易致肿瘤扩散。原则上应行睾丸切除术, 以明确病理诊断。
杨衿记(肺科主任医师):明确左下肺病灶病理, 对患者的分期、治疗无影响, 所以左下肺病灶暂不需要穿刺明确病理。
乔穗宪(PET/CT室主任医师):患者治疗前PET/CT检查结果为:右侧睾丸、腹膜后、左下肺转移灶, 葡萄糖代谢高。结合临床检验结果:AFP/β -HCG/LDH均升高, 考虑睾丸恶性肿瘤。50%睾丸肿瘤确诊时已有转移, 术前行全身PET/CT是很有必要的。单纯CT检查很难评估肿瘤是否缓解, 结合代谢情况才能有效评价效果。PET/CT对睾丸肿物的良恶性鉴别是有帮助的, 但不能作具体病理诊断, 良性肿瘤的SUV值一般低于2, 恶性肿瘤SUV值一般高于3。其中睾丸精原细胞肿瘤、卵黄囊瘤、淋巴瘤、血管瘤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的SUV值不同。PET对睾丸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0%, 特异性为50%。
高惠冰:该患者于2011-05-30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右侧睾丸及精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睾丸卵黄囊瘤。免疫组化:P53(+), EMA(-), CEA(-), CK30(-), CK(+++), AFP(+), L-CK(+)。因此, 患者诊断为右侧睾丸卵黄囊瘤 pT2N3M1aS2(左肺)Ⅲ b期, 中危组。
旁述:2012版NCCN指南睾丸肿瘤分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x:未能满足确定原发肿瘤范围的最低要求。
T0:未见原发性肿瘤证据。
Tis:管内肿瘤(原位癌)。
T1:肿瘤局限于睾丸和附睾, 无脉管侵犯, 肿瘤可侵及白膜但未累及鞘膜。
T2:肿瘤局限于睾丸和附睾但有脉管侵犯, 或侵出白膜累及鞘膜。
T3:精索受侵。
T4:阴囊受侵。
区域淋巴结或邻区淋巴结(N)分期:
Nx:未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淋巴结< 2 cm或< 5个。
N2:转移淋巴结2~5 cm; 或肿瘤已累及淋巴结外。
N3:转移淋巴结> 5 cm。
远处转移(M)分期:
Mx:未见远处转移的证据。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
M1b:其余部位转移。
血清肿瘤标志物(S)分期:
SX:没有提供标志物。
S1:LDH< 1.5倍正常值, HCG< 5 000 mIU/mL和AFP< 1 000 ng/mL。
S2:LDH 1.5~10倍正常值, 或HCG 5 000~50 000 mIU/mL, 或AFP 1 000~10 000 ng/mL。
S3:LDH> 10倍正常值, 或HCG> 50 000 mIU/mL, 或AFP> 10 000 ng/mL。
分期:Ⅲ b期 任何T N1~3 M0 S2
任何T 任何N M1a S2
高惠冰:患者行右侧睾丸切除术后转到我科进一步治疗, 当时复查全腹CT, 提示腹部腹膜后巨大肿物(最大直径80 mm× 170 mm)。给予2周期BEP化疗, 近期疗效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部分缓解(缩小47%)。4周期BEP方案化疗后复查, 腹膜后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 左下肺转移灶消失。但右肺及双侧胸膜出现新发病灶, 考虑肿瘤转移, 但需与炎症鉴别(见图2)。
旁述:2012年NCCN指南中, 睾丸肿瘤一线化疗方案为EP/BEP/VIP, 二线方案为VeIP/TIP。
郑登云(肿瘤内一科主任医师):目前患者明确诊断为右侧睾丸卵黄囊瘤, 应用BEP化疗, 疗效明显, 总评价部分缓解。化疗4周期后, 腹膜后病灶进一步缩小, 左下肺转移灶消失, 但右肺及双侧胸膜出现新发病灶, 这种情况应如何判断?
罗海营(放射科医师):治疗前左下肺为单发、圆形病灶, 结合腹部病灶, 考虑为转移。其他肺部病变影像表现为散在、斑片影, 考虑炎症。2周期BEP化疗后, 左下肺病灶消失, 但双侧胸膜新发病灶、呈斑片状, 考虑为渗液。但右肺中叶、下叶出现新的多发小结节, 直径太小, 无法定性。
杨衿记:据患者胸部CT情况, 化疗后出现新病灶, 但化疗前胸部CT无病变, 患者无临床症状, 结合影像学特点不考虑转移。
陈晓明(介入科主任医师):化疗后肺部出现新发小于5 mm病灶, 难以明确诊断, 可动态观察变化。
高惠冰:患者经4周期BEP化疗后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缩小61%), 下一步应给予怎样的治疗方案比较好?
马冬:卵黄囊瘤预后差, 易复发, 4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价缩小61%, 建议继续使用原方案化疗2~4周期。
李伟雄: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 腹腔剂量3 000~4 000 Gy, 化疗后可以行放疗。而非精原细胞瘤对放疗不敏感, 腹腔剂量5 000~6 000 Gy, 范围大、效果差。残留病灶可手术切除。
高惠冰:当时我们请了普外科会诊, 考虑手术干预。但外科会诊意见为腹部肿块过大, 无法手术切除。考虑到该患者年轻, 治疗目标应争取尽可能根治。4周期BEP方案化疗后未能达到完全缓解, 根据NCCN指南改二线VIP方案化疗。
VIP化疗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缩小27%)。4周期化疗后复查全身PET/CT, 原腹膜后巨大肿物以及左下肺结节消失, 原腹膜散在斑片影消失, 腹膜后、肠系膜以及双侧腹股沟多发稍大淋巴结, 大小以及代谢活性均恢复正常, 未见新发肿瘤病灶影像, 考虑睾丸肿瘤治疗并多发转移治疗后缓解。右下肺片状阴影, 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 考虑炎症可能性大(见图3)。血清AFP、HCG、LDH均正常。据PET/CT能否评价完全缓解?
杨衿记:按RECIST标准, 未达到完全缓解, 仅为接近完全缓解, PET/CT的SUV代谢值不能作为疗效评价的依据。
李文瑜(淋巴瘤科副主任医师):若是淋巴瘤, 经治疗后PET/CT中SUV无代谢, 可诊断完全缓解。
乔穗宪:据影像结构, 代谢功能缓解, 腹部仍见异常结构组织, CT很难对腹部异常结构组织病理明确诊断, 肿瘤?坏死?纤维组织?只能说代谢功能缓解, 不能确定是完全缓解。
陈晓明:NCCN指南是否有评价标准?
张华(肿瘤内一科副主任医师):有, PET/CT对睾丸肿瘤疗效评价是有限的, 主要依据CT增强和肿瘤标志物评价疗效。
高惠冰:至此, 因为外科会诊认为不能手术切除, 肺科医师认为穿刺成功机会小, 暂不考虑肿瘤治疗。结合肺部片状影的影像特点, 最后我们建议患者3个月后返院复查。3个月后复查血LDH、β -HCG、LDH均正常, 腹部病灶无变化, 双肺胸膜下病灶增多, 考虑炎症(见图4)。
杨衿记:该患者曾用BEP化疗4周期, 不能排除化疗药引起肺间质病变。
罗海营:肺部新出现病灶, 影像表现不是实性病变, 支气管通畅, 不考虑转移。博莱霉素(BLM)引起的肺部病灶多为间质病变, 影像学表现多为网格状阴影。从影像特征分析, 该病例考虑为炎症。
高惠冰:为了明确肺部病灶性质, 患者于2012-02-16行肺部肿物穿刺, 病理未见肿瘤细胞, 仅见炎症细胞。随诊3个月后复查肺部病灶消失, 但腹部病灶增大(见图5)。下一步该如何治疗?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残余病灶?
马冬:从影像学特征分析, 前后腹部肿物密度不一样, 不能明确肿瘤是否复发。
陈晓明:腹部肿物增大, 需要明确肿物病理诊断。
乔穗宪:建议行全身PET/CT, 了解肿物是否有功能代谢。
高惠冰:由于腹部病灶增大, 为了明确腹部病灶的性质, 我们把病人转到外科拟行剖腹探查取活检。
刘全芳(普外科主任医师):当时肿瘤内科医师只要求取病理活检。患者病灶从右肠系膜上静脉至右髂窝、髂血管呈条状, 手术有一定难度, 但我认为手术是可行的。术中我们见到, 腹腔肿块上部靠近胰腺钩突, 中部靠近肾、输尿管, 下部分接近右髂血管。从安全角度考虑, 我们切除下面部分肿物, 长9 cm, 大体观呈“ 田黄石” 的颜色, 类似睾丸肿瘤, 冰冻病理结果为大量纤维组织、大量肉芽组织、伴异物巨细胞。接着取中部肿块, 大体观也呈“ 田黄石” 颜色, 冰冻病理结果为大量纤维组织、大量肉芽组织、伴异物巨细胞。最后取右侧肠系膜肿物, 冰冻病理结果为良性囊腺瘤。最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畸胎瘤, 恶性。
陈晓明:回头看, 是否需要腹部肿物手术?
刘全芳:这不是根治术, 代价大, 但有意义。因肿物位置深, 不能行穿刺取病理。从外科角度是能行手术的。上部分肿物部分颜色呈黑色, 不像出血, 是坏死。中、下部分肿物基本坏死。对此患者来说, 腹膜后肿物应该是生殖细胞肿瘤。
郑登云:腹部肿物和睾丸原发肿物的病理不相同, 这如何解释?下一步治疗该怎样选择?
张华:通过内科治疗能治愈的肿瘤有淋巴瘤、血液病、生殖细胞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按病理可分:(1)精原细胞瘤; (2)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瘤、绒毛膜癌、畸胎瘤; (3)混合型。肿瘤标志物主要有AFP、β -HCG、LDH。若AFP高, 肯定不是纯的精原细胞瘤。影像学上, B超可鉴别睾丸内、外肿物。肺部+全腹部CT增强可了解是否有转移灶。治疗原则主要是手术睾丸切除。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 非精原细胞瘤对放疗不敏感, 以化疗为主。分期、危险分组对预后、治疗影响很大。
对照2012NCCN指南中晚期睾丸肿瘤的分期和危险因素, 该患者为Ⅲ b期、中危组。现最困惑的是初诊睾丸病理为卵黄囊瘤, 而后来腹膜后肿物诊断为畸胎瘤。2个不同的病理类型, 考虑原因:初诊时可能不是单一的病理类型, 卵黄囊瘤对化疗敏感, 经过化疗后纤维化; 恶性转良性, 病理科曾出现过原发灶恶性而转移灶良性的病例。成熟型畸胎瘤对儿童而言是良性, 对成人而言却是恶性。结合临床, 该患者腹膜后肿物病理诊断为成熟型畸胎瘤, 恶性。
陈晓明:睾丸卵黄囊瘤与腹部畸胎瘤的化疗方案是否相同?
张华:方案一样。
高惠冰:术后有残留, 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刘全芳:术后腹部CT增强示腹膜后仍有淋巴结, 不一定是肿瘤残留, 可能是术后炎性增生, 建议行PET/CT检查证实。
杨衿记:是否还有标准的三线方案?
高惠冰:没有, 继续2次VeIP化疗, 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
马冬:卵黄囊瘤的预后差, 一线4周期化疗后部分缓解, 加2周期继续缩小的患者, 能否继续使用一线BEP方案化疗至6~8周期?再手术的效果会怎样?
刘全芳:有必要再看看睾丸的病理, 跟腹膜后肿物是不同的。二线评估依据不是很足, 现在不知道腹膜后淋巴结是否残留。建议一线化疗后继续2周期原方案化疗。
郑登云:生殖细胞肿瘤是可治愈的肿瘤之一, 晚期非精原细胞瘤予以铂类为主的治疗, 治愈率可达80%, 标准治疗方案是PEB方案4周期。对于可治愈的肿瘤处理上需积极一点, 特别是年轻患者, 要争取获得最好的疗效。治疗在规范化的同时还要个体化, 多学科综合治疗也是取得最好疗效的重要一环。本例患者一开始采用BEP标准方案化疗4周期, 疗效明显但未能达到完全缓解, 根据指南改用VIP方案是合理、规范的。外科干预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这样的多学科合作可以做得更好。
陈晓明:今天讨论的病例的处理是较成功的。诊断方面, 肺部病灶反复出现片状影, 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抵抗力下降, 出现炎症, 或药物引起的, 需全面考虑, 争取病理证实。腹腔肿物两次病理诊断不一致, 在决策治疗方案时需要和病理医师再沟通。治疗方面也较成功, 按NCCN指南, 在一线治疗4周期后继续缩小, 是按指南更改方案或个体化继续使用原方案, 这值得大家继续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