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诱导方案治疗高危MDS及MDS进展AML患者的疗效比较
评价者:肖志坚1, 文献合成者:罗成伟2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内科, 天津 300020
2.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州 510080

肖志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疗中心主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已承担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Blood》、《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中文专著12部,英文专著1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摘要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诱导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for High-Risk MDS and AML Progressed from MDS
Reviewer:XIAO Zhi-jian1, Literature Co-worker: LUO Cheng-wei2
Reviewe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Blood Diseases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300020, China
Abstract
Key wor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induction therapy
1 文献来源

Morita Y, Kanamaru A, Miyazaki Y, 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for high-risk MDS and AML progressed from MDS in the MDS200 study of Japan Adult Leukemia Study Group [J]. Int J Hematol, 2010, 91(1):97-103.

2 证据水平

2b。

3 背 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及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MDS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MDS患者年龄偏大、有时难以找到合适供者、移植前预处理方案存在争议、移植时机尚不明确等原因,对于高危MDS及由MDS进展的AM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剂量诱导联合化疗用于MDS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已使用近20年,常使用的药物包括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阿柔比星(Aclarubicin,ACR)、左旋苯丙氨酸氮芥、VP16等,它们可以降低肿瘤细胞数、改善血细胞下降、诱导部分患者缓解。但其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仅适用于一般状况差、伴有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因此寻找适宜的诱导化疗方案用于高危MDS及MDS进展的AML患者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4 目 的

比较强化诱导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R)/Ara-C治疗高危MDS及MDS进展的AML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是否优于小剂量联合化疗方案ACR/Ara-C。

5 研究设计

•研究条件: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pan Adult Leukemia Study Group, JALSG)的临床试验项目(JALSG MDS200)。

•研究方法: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时间: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

•研究对象:年龄在15岁以上,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评分为高危的原始细胞增多、 难治性贫血及MDS进展的AML患者,既往未治疗过,ECOG评分0~2分,无主要脏器功能不全。

•干预措施: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强化诱导方案和小剂量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具体方法见 图1

图1 JALSG MDS200的研究方案

•评价指标:肿瘤缓解率,2年总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缓解持续时间和毒副反应。

6 主要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结果见 表1 表2

表1 JALSG MDS200研究的疗效结果
表2 JALSG MDS200研究的毒性反应

由于临床病例数不足,JALSG MDS200研究并未对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但初步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尽管在缓解率上强化组优于小剂量联合化疗组(64.7% vs. 43.9%),但并未引起生存率的改善。而在不良反应方面,强化组出现了更多的3/4度毒性反应,尤其在感染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上,但两组的早期死亡病例数无差异。

7 结 论

IDR联合Ara-C的强化方案与小剂量联合化疗方案相比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以延长高危MDS及MDS进展的AML患者的生存非常重要。

8 评 论

MDS患者治疗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IPSS评分分组,较高危(IPSS 中危2和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是化疗,但迄今国际上尚无共识方案。MDS进展的AML属难治性AML的范畴,这类患者迄今文献报道的各种探索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也仅约30%。

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组织实施的MDS200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标准剂量IDR方案[IDR 12 mg/(m2·d), 30分钟静脉滴注,d1~d3;Ara-C 100 mg/(m2·d),持续静脉滴注,d1~d7](方案A)和小剂量ACR/Ara-C方案[ACR 14 mg/(m2·d),30分钟静脉滴注,d1~d4;Ara-C 10 mg/(m2·12 h),皮下注射,d1~d14](方案B)治疗高危MDS和MDS进展的AML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尽管方案A的缓解率(64.7%)高于方案B(43.9%),但两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28.1% vs. 32.1%)、2年无病生存率(26.0% vs. 24.8%)以及平均缓解时间(320.6天vs. 378.7天)均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尽管采取这些方案患者能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但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的新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原定3年共入组200例患者,由于患者入组困难,不得不在延期至4.5年时(仅入组120例患者)结束,高危原始细胞增多仅15例患者(A组4例,B组11例),因此患者的缓解率、不良反应和生存期没有进行亚组(高危原始细胞增多、 难治性贫血及MDS进展的AML的患者)分析。此外,完成原定巩固治疗(A组为37.3%,B组为37.9%)和维持治疗(A组为21.2%,B组为15.2%)的患者比例较低,这也会影响患者远期疗效的评价。

目前,CAG方案(在ACR/Ara-C方案基础上联合G-CSF)是高危MDS和MDS进展的AML患者的常规选用方案之一。针对本研究发现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MDS诊疗中心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CAG方案的基础上再联合地西他滨进行诱导缓解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达缓解的患者,采用CAG和标准剂量地西他滨5天方案[20 mg/(m2·d),3 h静脉滴注,d1~d5]交替进行巩固治疗以期提高患者接受巩固治疗的疗程数;用小剂量左旋苯丙氨酸氮芥(2 mg,口服,早餐后)进行长期维持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由于是单中心的研究,今后希望国内同道团结协作,共同组织完成多中心前瞻性设计的临床试验,为MDS和MDS进展的AML患者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作出我国的贡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