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苟亚妮a,b, 金安琴b, 史琳a,b, 熊海芮a, 韦丽娜a, 田红岩a, 黄晓俊b
兰州大学 a. 第二临床医学院
b. 第二医院消化科, 兰州 730000
通讯作者:黄晓俊, Tel:0931-8942371; E-mail:huangxj62@163.com

作者简介: 苟亚妮(1988-),女,甘肃灵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消化道肿瘤学研究。

摘要

目的评价中文期刊发表的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2月,全面收集中文发表的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使用系统评价质量评价工具AMSTAR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6篇,绝大部分研究类型(93%)为Meta分析;文献研究类型涉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其中以治疗类文献最多(89.1%);绝大多数文献(96.1%)发表于非循证医学类期刊上,由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仅有30.4%;所有的文献均未进行后期更新;其AMSTAR量表平均得分(7.17±1.59)分(3~10分)。AMSTAR评价条目符合率达到80%的有5项,符合率在50%~80%的有3项,符合率小于50%的有3项。结论目前国内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各条目质量参差不齐,尚需进一步提高方法学质量。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方法学质量评价;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62; R195.1 文献标识码:A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in Ulcerative Colitis Field in China
GOU Ya-nia,b, JIN An-qinb, SHI Lina,b, XIONG Hai-ruia, WEI Li-naa, TIAN Hong-yana, HUANG Xiao-junb
a.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b.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Hospital,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amine epidemiological and 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Rs of Ulcerative Coliti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s.Methods Four Chines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CNKI, CBM, Wanfang and VIP) for SRs of UC, from inception through Dec 2012. Data were extracted into Excel spreadsheets. The AMSTAR checklists were used to assess 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Results A total of 46 SRs were identified,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almost all the reviews (93%)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athogenesis review, diagnosis review and cure review were included. Most of the reviews (96.1%) were published in general journals. Only one-third (30.4%) were published in journals cited by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None of the reviews had been updated. Most (96.2%) used appropriate methods to combine the findings of studies. About half (50.0%) reported assessing for publication bias. Only a few reviews (9.6%) reported on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a priori' design were not provided for any reviews.Conclusions As a whole, the included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have more or less flaws with regard to the quality of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AMSTAR checklists. Focus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in ulcerative colitis field in China is urgently need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se studies.

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meta-analysi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1]。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缺乏特异性治疗,导致病情迁延反复,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一项针对国内10 218 例患者的分析研究指出,此病21世纪初报道例数是20世纪90年代的3.8倍[ 2]。面对不断增长的发病情况,对该病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4年,陈曦等[ 3]对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该类研究文献质量堪忧,但该研究仅纳入了原始的临床研究文献,未涉及循证医学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国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日益增多。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中高质量证据的来源,能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重要信息,但低质量的系统评价则会降低研究结果的价值,从而误导决策。因此质量问题更应值得我们关注,国内尚无系统全面的对已经发表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质量分析。本研究旨在采用国际通用的AMSTAR(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评价量表综合评价目前国内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 4],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规范研究过程和报告方法,促进该领域研究证据的临床转化和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文献为全文文献,排除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非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综述及其他研究。

1.2 检索策略

以 “(炎症性肠病OR 溃疡性结肠炎 OR UC OR IBD) AND (系统评价 OR Meta OR荟萃OR循证研究)”为检索词检索CNKI、CBM、万方及VIP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2月。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并用Google Scholar、Medical Martix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献,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与本领域的专家、通讯作者联系,以获取以上检索未发现的相关信息。

1.3 文献筛选

由两名研究人员(苟亚妮、史琳)独立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异议时通过讨论或由第三名研究人员(黄晓俊) 判断后达成一致。

1.4 数据采集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按统一的资料提取表提取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纳入文献的年代、省份、研究类型、作者职业、作者数目、期刊类型、是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纳入研究数目、纳入研究总参与者数目、是否为Meta分析、是否有更新,计算作者数目、纳入研究数目、参与研究者数目;同时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AMSTAR评价量表,共11个条目。由2名评价员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对AMSTAR量表的各项内容进行评分,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方仲裁解决。

1.5 统计分析

AMSTAR量表的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分,“否”为0分,“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5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4分为低质量,5~8分为中等质量,9~11分为高质量[ 5]。本研究对所纳入系统评价/Meta 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从发表时间(2007年及以前vs. 2008年及以后)、CSCD收录(是vs. 否)、期刊类型(循证医学类杂志vs. 非循证医学医学类杂志)和作者数量(1个vs. ≥2个)4个方面进行分层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所有数据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有关文献370篇,阅读文题摘要排除综述、叙述性研究综述、重复文献、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211篇,余159篇查找原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82篇非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和31篇不符合条件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条件文献46 篇[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文献数量及发表年份

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46篇,2002年1篇,2006年2篇,2007年2篇,2008年有10篇,2009年3篇,2010年10篇,2011年6篇,2012年12篇。

2.2.2 研究类型

纳入研究的研究类型绝大多数为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89.12%):其中治疗分为西药治疗(60.86%)、中药治疗(26.09%)、手术治疗(2.17%)。西药治疗超过了50%。此外,病因学研究占6.52%,诊断方面研究占4.35%。见 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

2.2.3 期刊类型

纳入研究被收录入27种中文期刊杂志上,其中绝大多数(96.1%)发表于非循证医学类期刊上,仅有2篇文献(4%)发表于专业循证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2.4 CSCD收录

纳入研究中被CSCD收录的共计14篇,占总纳入研究数目的30.4%。

2.2.5 纳入研究的数目与纳入研究总参与者数目

每篇文献中纳入研究的平均值为12篇(范围5~35篇);文献中纳入研究的总人数为51 054人,平均为981人(范围262~3 543人)。

2.2.6 是否有更新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查及后期更新。

2.3 AMSTAR量表质量学评价

依照AMSTAR量表的11条评价条目,条目5(是否提供纳入、排除研究列表)和条目9(结果合并的方法是否合理)的符合率最高,均达95.65%(44/46);条目1(是否有设计方案)符合率最低,没有1篇符合(0/46)。其中符合率超过80%的条目有5项:是否提供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84.78%)、所得结论是否合理考虑到纳入研究内在真实性(91.30%)、是否提供纳入排除研究列表(95.65%)、结果合并的方法是否合理(95.65%)及检索策略是否全面(89.13%);符合率在50%~80%的有3项:研究筛选和资料提取是否由两人独立完成(65.22%)、是否评价了纳入研究内在真实性(78.26%)和是否评价了发表偏倚的可能性(52.17%);符合率低于50%的有3项:纳入标准是否包括出版物形式(如灰色文献)(11.5%)、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9.6%)及是否有设计方案(0),见 表2

表2 纳入研究的AMSTAR量表质量评价结果

AMSTAR量表平均得分(7.17±1.59)分(3~10分)。

2.4 文献方法学质量分层分析

对纳入文献进行分层分析可知,发表后较发表前纳入研究的方法学(AMSTAR)评分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CD是否收录及发表期刊类型对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评分的影响不大。作者数量在1人以上撰写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高于仅1名作者的文献质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3

表3 不同分层因素的AMSTAR方法学质量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已逐渐受到溃疡性结肠炎研究领域重视和应用,相关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研究者能够运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但对系统评价的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主要存在缺乏设计方案的报告、纳入文献类型不全面及相关利益冲突方面报道不完备等问题。

AMSTRA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参差不齐。首先,5个条目符合率较高即是否提供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84.78%)、所得结论是否合理考虑到纳入研究内在真实性(91.30%)、是否提供纳入排除研究列表(95.65%)、结果合并的方法是否合理(95.65%)及检索策略是否全面(89.13%),说明此5项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第二,分析了发表偏倚的仅占到52.17%,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未进行发表偏倚的分析,这可能会导致难以准确估计整个系统评价过程可能存在的偏倚,并影响结论的证据强度;在研究筛选和资料提取是否由2人独立完成方面(65.22%),仍有超过30%的研究为单人进行,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在是否评价了纳入研究内在真实性条目上(78.26%),仍有部分研究未明确报告,这有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证据分级和临床应用;第三,纳入标准是否包括出版物形式(如灰色文献)(45.65%),上述两点的报告不完全,可能会影响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完备性;在研究设计方面,国内系统评价研究均无计划书,而当前国际上较为规范的Cochrane系统评价均要求作者提供计划书,以便于指导后续研究的开展,这一点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借鉴。明确报告相关利益冲突只有6.53%,其余文章均未提及,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者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透明性的判断。这2条条目是在研究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也可能是所有系统评价中普遍需要引起重视的地方,有待研究者在今后的系统评价中加以重视;第四,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发现筛选出的文献质量逐年升高,这说明UC方面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呈上升趋势。

依据对AMSTAR量 表11个条目的总体评分,46篇纳入研究文献质量中等。分层分析可知,在AMSTAR量表发表后,对此后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根据当前对参加系统评价制作者的人数最低要求,我们建议今后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者人数不少于2人。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给读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一般研究现状及方法学质量评价。此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我们只检索了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杂志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选择遗漏;②纳入、筛选文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仍不能完全排除漏检及错检;③虽然本研究质量评价环节由2 名评估者独立进行,且在评价前对评价人员进行了培训和预评价,但主观因素的影响仍无法消除,可能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AMSTAR 评价量表对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提示,目前国内关于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系统评价/Meta 分析文献的质量尚待提高。针对存在的不足,建议如下:①依托本专业相关学会,定期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培训,提高研究人员循证研究能力;②在课题实施及论文撰写方面提倡多学科多人参与,加强科研协作;③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建立在原始研究的基础之上,提高原始研究的质量对于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至关重要;④在方法学设计时应当严格遵守AMSTAR 相关条目要求,以提高证据强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10. [本文引用:1]
[2] 江学良. 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 1. [本文引用:1]
[3] 陈曦, 欧阳钦, 胡仁伟, .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性研究文献分析[J]. 四川医学, 2005, 26(4): 376-378. [本文引用:1]
[4] Shea BJ, Grimshaw JM, Wells GA, et al. Development of AMSTAR: 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J].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7, 7(10): 1-10. [本文引用:1] [JCR: 2.211]
[5] 李青, 夏芸, 牟钰洁, . 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献质量再评价[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 19(3): 28-33. [本文引用:1]
[6] 张智峰, 段志军, 赵钢, . 巴柳氮、美沙拉嗪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荟萃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30): 3464-3468. [本文引用:1]
[7] 黄美兰, 冉志华, 童锦禄, . 布地奈德和传统糖皮质激素直肠用药治疗远端溃疡性结直肠炎[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3): 326-331. [本文引用:1]
[8] 沈志坤, 王珍, 何京京, . 促生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循证研究[J]. 中国药房, 2009, 20(8): 605-607. [本文引用:1]
[9] 吴小剑, 何晓生, 周旭毓,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8, 11(5): 408-413. [本文引用:1]
[10] 沈骏, 冉志华, 童锦禄, . 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 胃肠病学, 2007, 12(11): 685-690. [本文引用:1]
[11] 林磕, 朱兆华. 抗菌药物治疗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2): 158-160. [本文引用:1]
[12] 卢俊, 吴建新.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单独服用益生菌制剂维持治疗的评价[J]. 临床内科杂志, 2009, 26(1): 32-35. [本文引用:1]
[13] 张岩, 姜挺, 夏冰.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药物保留灌肠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9, 12(24): 69-72. [本文引用:1]
[14] 麻继臣, 张晓岚. 微生态制剂做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药物的系统评价[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36): 4123-4127. [本文引用:1]
[15] 伍秋蓉, 周隽, 何继东, . 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5): 315-321. [本文引用:1]
[16] 熊俊, 董文军, 宋俊生, . 乌梅丸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吉林中医药, 2008, 28(4): 296-299. [本文引用:1]
[17] 沈骏, 冉志华, 童锦禄, .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诱导缓解、维持治疗和贮袋炎作用系统评价[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2): 114-118. [本文引用:1]
[18] 穆敬平, 吴焕淦, 张志权, .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中国针灸, 2008, 27(9): 687-690. [本文引用:1]
[19] 崔梅花, 刘玉兰, 郁卫东, . 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44): 3116-3119. [本文引用:1]
[20] 姜挺, 夏冰, 李春,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医药导报, 2006, 25(10): 1016-1019. [本文引用:1]
[21] 贺敏, 蒋健. 中药制剂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11): 1582-1583. [本文引用:1]
[22] 杨爱学, 江巍.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医杂志, 2006, 47(4): 283-284. [本文引用:1]
[23] 王德华, 罗永岚, 李畅.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11): 2247-2248. [本文引用:1]
[24] 陆宗海, 林琳, 陈蕾.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的荟萃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8(12): 1684-1689. [本文引用:1]
[25] 沈秀云, 施瑞华, 王颖, . 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和白种人群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20): 1416-1420. [本文引用:1]
[26] 董显文, 郑青, 沈骏, . TPMT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硫唑嘌呤毒副反应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 胃肠病学, 2010, 15(7): 400-404. [本文引用:1]
[27] 濮永杰, 柳汝明, 唐尧. 奥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药房, 2010, 21(20): 1899-1901. [本文引用:1]
[28] 麻继臣, 李秀荣, 张晓岚, . 二膦酸盐对炎症性肠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0, 30(2): 111-113. [本文引用:1]
[29] 刘刚, 李胜利, 费素娟. 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 32(19): 3927-3929. [本文引用:1]
[30] 龚镭, 陆健. 抗菌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再评价—Meta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5): 20-27. [本文引用:1]
[31] 黄宣, 吕宾, 张烁.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荟萃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6): 499-504. [本文引用:1]
[32] 牛小平, 韩真, 刘少锋.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服用益生菌制剂维持治疗的Meta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 22(3): 261-263. [本文引用:1]
[33] 柳汝明, 赵雨晋, 唐尧. 硫唑嘌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华西医学, 2011, 26(5): 1-4. [本文引用:1]
[34] 柳汝明, 吴斌, 赵雨晋, .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比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2): 181-186. [本文引用:1]
[35] 范祯祯, 严海林, 张勇.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健康必读, 2011, 9(9): 241. [本文引用:1]
[36] 柳汝明, 吴斌, 赵雨晋, .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药房, 2010(44): 4201-4204. [本文引用:1]
[37] 缪应雷, 张晖敏, 蔡乐. 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Meta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4): 266-267. [本文引用:1]
[38] 陈瑞红, 李远发, 杨新, . 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胃肠病学, 2012, 17(4): 221-225 . [本文引用:1]
[39] 朱明明, 徐锡涛, 黄美兰, . 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法联合药物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的荟萃分析[J]. 胃肠病学, 2010, 15(10): 612-616. [本文引用:1]
[40] 汤绍辉, 冯淑芬, 姚艳芳. 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5): 461-465. [本文引用:1]
[41] 夏璐, 王正廷, 李晓露, . 英夫利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7): 632-636. [本文引用:1]
[42] 朱向刚, 周滔, 陈誩.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 20(1): 35-37. [本文引用:1]
[43] 黄宏俊, 张清奇. 中药和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32(2): 34-36. [本文引用:1]
[44] 朱磊, 沈洪.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7): 1297-1298. [本文引用:1]
[45] 崔德军, 黄博, 安邦权, . 中药补脾益肠丸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28): 2737-2741. [本文引用:1]
[46] 裴强伟, 孙志翠, 宋小莉, . 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4): 290-294. [本文引用:1]
[47] 陈瑞红, 亚涛, 李远发.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系统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9): 25-28. [本文引用:1]
[48] 马熙淼, 高鸿亮, 姚萍. 锡类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1): 3057-3064. [本文引用:1]
[49] 崔德军, 黄国美, 刘哲, . 锡类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1(15): 3631-3633. [本文引用:1]
[50] 黄绍刚, 张海燕, 黄穗平.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13(8): 1433-1435. [本文引用:1]
[51] 丁娟, 熊光苏, 杨川华, . 益生菌制剂VSL#3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作用的系统评价[J]. 胃肠病学, 2012, 17(9): 632-63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