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慧菊(1986-),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麻醉学专业研究。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人,常规静脉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予0.9%生理盐水2~3 mL局部注射;试验组50人,常规静脉全身麻醇,手术结束后予0.2%罗哌卡因 2~3 mL局部封闭。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术后复苏室的生命体征,术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剂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1.15)vs. (6.8±0.76),(1.46±1.09) vs. (7.1±0.84),(1.52±1.15) vs. (7.33±1.06),P<0.001],术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剂量少于对照组(χ2=45.38,P<0.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少于对照组[(9.84±1.39)h vs. (12.20±1.47) h,t=-7.19,P<0.001],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9.32±4.69) h vs. (38.93±4.29) h,t=-9.16,P<0.001]。结论 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能有效镇痛, 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促使患儿更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临床方法。
Objective We aimed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regional blockade with Ropivacaine on the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ho went through hernial sac high ligation.Methods This was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arallel controlled trial. Children who went through hernial sac high lig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 total of 30 children were inclu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as routinely implemented for all of them. A dose of 2~3 mL 0.9% normal saline was locally injected postopera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a total of 50 children were inclu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as also routinely implemented for them. A dose of 2~3 mL 0.2% Ropivacaine was locally injected postoperatively.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2 hours, 6 hours, and 12 hours postoperatively were recorded. The changes in vital signs at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the doses of paracetamol (suppositories) postoperatively, time to ambulat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VAS scores 2 hours [(1.3±1.15) vs. (6.8±0.76)], 6 hours [(1.46±1.09) vs. (7.1±0.84)], and 12 hours[(1.52±1.15) vs. (7.33±1.06)] postoperatively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01). Besides, children from the study group had less postoperative paracetamol (suppositories) doses (χ2=45.38, P<0.001), earlier ambulation [(9.84±1.39) h vs. (12.20±1.47) h, P<0.001], and shorte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29.32±4.69) h vs. (38.93±4.29) h, P<0.001] than children from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For children undergoing hernial high sac ligation, regional blockade with Ropivacaine can effectively ease pain, reduce the dose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cs, prompt earlier ambulation,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us is a recommendable clinical approach.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先天性因素。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及时关闭所致, 但并非所有鞘状突未闭合都形成疝, 如果婴儿腹壁不够强健, 如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等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1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常不能自愈, 应考虑手术, 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疝囊高位结扎术。目前主要采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 术后也常常联合使用局部封闭麻醉, 这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并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尽早地下床活动行康复锻炼,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小儿采用罗哌卡因进行局部封闭的研究, 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报道。因此, 本项目把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 术后随机接受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 与未接受罗哌卡因局部封闭的患儿进行对比, 观察两者的临床结果差异。
1.1.1 研究方法:随机、单盲、平行对照。
1.1.2 时间及地点:患者来源于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者。
1.1.3 纳入标准:年龄3~8岁, 体质量14~40 kg, 无严重心肺疾患, 凝血指标正常, 腹壁穿刺局部皮肤无感染及破损等; 排除合并有其它疾病的患儿。
经知情同意后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进入研究的顺序进行编号(1, 2, 3……79, 80), 然后采取掷硬币来确定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硬币正面对应的患者接受罗哌卡因局部封闭(试验组), 硬币反面对应的患者接受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
1.2.1 封闭方法:术前禁食6 h、禁水4 h。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 连接监护仪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静脉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 异丙酚2 mg/kg, 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 芬太尼1~2 μ g/kg)和维持[异丙酚6 mg/(kg∙ h)]。对照组患者于术后术侧局部皮下多点注射0.9%生理盐水2~3 mL, 试验组术后术侧局部皮下多点注射0.2%罗哌卡因2~3 mL。注射方法:在缝皮至皮下时, 局部再次消毒, 使用局麻针(Braun, 德国), 于手术切口处行局部封闭麻醉, 回抽无回血, 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和0.2%罗哌卡因2~3 mL, 术后患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分予止痛药物并记录药物剂量。
1.2.2 观察指标:①术后2 h、6 h、12 h患儿的VAS评分。②两组患者返回病房至出院期间使用的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剂量。③术后复苏室的生命体征变化。④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⑤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
1.2.3 不良事件:观察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所获得的数据均通过SPSS 17.0进行分析,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P> 0.05)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 s检验(P> 0.05)。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内的VAS评分、复苏室的生命体征变化、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天数的总体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两组术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个数的总体比较, 采用c2检验。当P < 0.05时,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纳入80名患者, 试验组50人, 对照组30人, 所有患者均能完成研究,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的基线情况基本均衡, 见表1。
试验组术后2 h、6 h、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1.3± 1.15)、(1.46± 1.09)、(1.52± 1.15); 对照组分别为(6.8± 0.76)、(7.1± 0.84)、(7.33± 1.06), 试验组各时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试验组的心率为(79.02± 5.71)次/分, 对照组的心率为(79.43± 6.78)次/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7。试验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为(9.84± 1.39)h, 对照组为(12.20± 1.47) h, 试验组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29.32± 4.69)h, 对照组为(38.93± 4.29)h, 试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见表2。
试验组41例患者术后无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9例术后需要使用1个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对照组2例患者术后无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20例术后需要使用1个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8例术后需要使用2个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试验组术后止痛药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个数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38, P< 0.001)。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外科手术术中及术后保持良好的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 加快机体的康复。1997年Kehlet教授首次提出促进术后恢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理念, 它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 由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快速康复小组, 经多学科合作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的痛苦[1, 2]。围术期手术切口局部封闭镇痛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局部封闭麻醉(local anesthetic infiltration, LAI)为主的多模式镇痛是术后快康复倡导的主要镇痛方式 [3]。Gavrilovska-Brzanov等的研究证明LAI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且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 对疼痛有显著缓解作用, 能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剂量[4, 5, 6]。
疼痛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7], 临床上对该类手术常采用口服非淄体类抗炎药镇痛, 但小儿用药依从性差, 且非淄体类抗炎药在儿童使用的有效性尤其是安全性还没有系统验证, 因此不建议小儿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 本研究的患者均为儿童, 口服镇痛药的选择有限, 所以LAI是术后镇痛的一个不错的选择。LAI镇痛在成人快康复模式下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已证实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8]。Su 等证实使用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起效快、副作用小、效果好、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是成人LAI镇痛的理想选择[9, 10, 11], 但目前尚无有关小儿使用罗哌卡因作为LAI的报告。
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术后2 h、6 h、12 h各时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证明罗哌卡因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能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这与Saeed 等的研究结果相符合[10-11], 且在术后12小时内均能维持效果, 可作为小儿患者术后LAI的选择药物。术后试验组止痛药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证明使用罗哌卡因LAI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除了能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同时它还能减少其他止痛药物的使用, 从而减少药物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治疗费用。试验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说明使用罗哌卡因进行LAI的患儿术后恢复得更快, 符合ERAS的理念, 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方式。在安全性方面,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复苏室心率为(79.02± 5.71)次/分和(79.43± 6.78)次/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局部封闭麻醉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水肿、皮下积液等现象, 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证明采用罗哌卡因在小儿LAI中未增加副作用, 安全性良好, 与Su 等的研究结果相符[9], 可以作为是小儿患者术后镇痛的选择药物之一。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 且该术式患者住院时间一般偏短, 研究时限为住院期间, 对于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的有效时限、安全性以及它和其他局部封闭药物的镇痛效果、时限、安全性比较还需再进一步研究。但从本研究观察的效果看, 罗哌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能有效镇痛, 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患儿可更快早下床活动,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且其操作安全简便, 定位准确,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成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种方式, 与外科提倡的ERAS概念一致,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临床方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