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无偿献血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张静航1, 张健2, 杨土保1
1.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长沙410078
2.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 广东 深圳518101
通讯作者:杨土保,Tel:13973132376; E-mail:1064960669@qq.com

作者简介: 张静航(1993-),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

目的 对中国人群无偿献血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为我国无偿献血招募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公开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的关于无偿献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性研究。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3.3.2软件的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无偿献血参与率及95%可信区间、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并按照调查对象、文献质量对纳入研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Egger回归法对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9篇,有效样本含量35 759人;无偿献血参与率为30.0%,95%可信区间26.0%~34.0%;性别为男性(合并比值比1.47,95%可信区间1.13~1.91)、亲友有献血经历(合并比值比2.04,95%可信区间1.30~3.19)、主观规范(合并比值比2.09,95%可信区间1.43~3.04)、献血知识(合并比值比2.50,95%可信区间1.90~3.28)、献血态度(合并比值比2.32,95%可信区间1.59~3.40)是无偿献血行为的促进因素。结论 未来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应重视对女性献血者的招募、促进街头献血向团体献血转移、加强固定献血队伍的建立,普及献血者健康征询知识和用血政策等。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影响因素; 献血招募; 观察性研究;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12-31
Meta-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Prevalence of Recruitment in Blood Donors among Chinese Population
ZHANG Jing-hang1, ZHANG Jian2, YANG Tu-bao1
1.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Xiangy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
2. Shenzhen Baoan Central Blood Station, Guangdong Shenzhen 518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and prevalence of recruitment in blood donors among Chinese population,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recruitment of blood donors.Methods The published paper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nts and prevalence of recruitment in blood donors from January 2007 to Nov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from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Base(CBM),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PubMed. The papers which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evaluated. The pooled recruitment rate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as well as OR and its 95%CI for the determinants of recruitment in blood donors were calculated with R software version of 3.3.2. Subgroup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 Egger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publication bias.ResultsA total of 29 papers were selected,involving 35 759 su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ruitment rate of the blood donors was 30.0%(95%CI 26.0%~34.0%); and male(OR=1.47, 95%CI 1.13~1.91), blood donor experience of relevant (OR=2.04, 95%CI 1.30~3.19), subjective norms(OR=2.09,95%CI 1.43~3.04), with blood donor knowledge (OR=2.50, 95%CI 1.90~3.28)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blood donation(OR=2.32,95%CI 1.59~3.40) were the promotion factors for blood donation.Conclusi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blood donor recruitment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female blood donor, and blood donor population transferred from street blood donor to group blood donor, and enhanced the fixed blood donor team, and promoted health literacy of the blood donor and explained the policy of blood use.

Key words: blood donors; determinants; recruitment; observational study; meta-analysis

对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而言, 血液、血浆及各种血液成分是不可或缺的[1, 2, 3, 4]。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5]、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的逐渐发展, 供血量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因此, 了解无偿献血参与率水平, 掌握不同人群无偿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高无偿献血率、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偿献血参与率指既往参加过无偿献血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发展中国家低于美国(33.3%)[6]。年献血率指年献血人次占人口数量的比例, 2015年我国年献血率增长至10‰ [7], 相较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8]。目前针对中国人群无偿献血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KAP)理论, 该理论认为无偿献血行为是一个从认知、情感、信念到行为的动态转变过程[9]。尽管多数研究显示献血知识、献血态度等各因素与献血行为有关[10, 11], 但各调查结果之间仍存在差异[12, 13]。另一涉及理论为计划行为理论[14], 此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影响个体的献血意愿[15], 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是否采取某项举动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代表性的条目为“ 亲友会建议我献血” 、“ 如果我献血, 亲友也会选择献血” [16]

考虑到中国无偿献血事业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现状, 本研究旨在基于KAP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结合人口统计学因素和亲友献血经历, 对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评价各因素对中国人群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 结合精准营销策略[12], 为我国无偿献血招募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主题词查询、文献阅读等方式确定中文检索词, 以“ 无偿献血” 、“ 献血” 、“ 献血意向” 、“ 献血意愿” 、“ 献血行为” 、“ 影响因素” 、“ 相关因素” 为检索词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 以“ blood donors[MESH] AND (motivation OR intention OR attitude OR behavior OR behaviour OR recruitment OR predictor) AND (China OR Chinese)” 为检索式检索PubMed, 发表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

1.2 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①发表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 ②能下载或索取到全文; ③研究对象为中国人群; ④研究因素涉及到无偿献血现况、无偿献血行为、献血知识、献血态度、主观规范、献血经历、人口统计学因素; ⑤研究设计为观察性研究; ⑥可以直接获得或转换得到相应的原始数据资料; ⑦中英文不限。

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章; ②综述或定性研究的文章; ③研究对象为重复献血人群; ④研究设计为实验性研究; ⑤未报告或无法得到原始数据资料; ⑥数据来源一致的文献仅纳入质量最高的1篇。

1.3 数据提取

由2名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后, 设计资料提取表格, 再由2名人员独立提取纳入文献的以下信息: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标题、调查对象、研究因素等。在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中遇意见不一致时, 经讨论解决。

1.4 文献质量评价

使用《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 — STROBE声明》[17], 由2名人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如遇意见不一致时, 经讨论解决。在本研究中, 如果纳入文献满足STROBE声明中任一子条目, 则得分为1, 否则得分为0。纳入文献评分大于13分评为A级, 否则为B级[18]

1.5 统计分析

采用Q检验和I2统计量对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估,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P ≥ 0.1, I2 ≤ 50%)或随机效应模型(P< 0.1, I2> 50%)计算合并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按照调查对象、文献质量对纳入文献进行亚组分析, 使用χ 2检验对亚组间的差异进行评估; 对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 若某篇文献被剔除后异质性显著降低, 则说明该文献为异质性的来源之一; 采用Egger回归法对发表偏倚进行分析。全部统计分析过程采用R3.3.2完成。P< 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经文献筛选后, 纳入29篇文献, 均为中文文献。其中A级文献21篇, B级文献8篇。总有效样本含量35 759人。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2 无偿献血参与率

无偿献血参与率为30.0%(95%CI 26.0%~34.0%)。调查居民的无偿献血参与率为31.0%(95%CI 21.0%~43.0%), 调查学生的无偿献血参与率为29.0%(95%CI 26.0%~32.0%), 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 2=0.11, P> 0.05)。结果见图2

图2 无偿献血参与率的Meta 分析

2.3 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性别(OR=1.47, 95%CI 1.13~1.91, 男性参与率高于女性)、亲友献血经历(OR=2.04, 95%CI 1.30~3.19, 亲友有献血经历者参与率较高)、主观规范(OR=2.09, 95%CI 1.43~3.04)、献血知识(OR=2.50, 95%CI 1.90~3.28)、献血态度(OR=2.32, 95%CI 1.59~3.40)是无偿献血行为的促进因素; 暂时不能确定职业(OR=1.32, 95%CI 0.70~2.52)、年龄(OR=1.48, 95%CI 0.71~3.09)、专业(OR=1.38, 95%CI 0.96~1.98)、文化程度(OR=1.25, 95%CI 0.87~1.82)与无偿献血行为之间的关联。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中国群众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Meta 分析
2.4 按照调查对象分层的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亚组分析

调查对象是献血经历的异质性来源(χ 2=5.50, P< 0.05), 献血经历仅对大学生的献血行为存在影响(OR=2.62, 95%CI 1.86~3.69)。结果见图3

图3 按调查对象分层的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合并效应量

2.5 按研究质量分层的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亚组分析

研究质量是职业、年龄、专业的异质性来源(χ 2=25.86、19.48、19.98, P< 0.05), 研究质量高的文献中专业(OR=2.05, 95%CI 1.70~2.47, 医学生无偿献血参与率高)对献血行为存在影响, 而研究质量低的文献中年龄(OR=4.26, 95%CI 3.22~5.23, 青年人无偿献血参与率高)、职业(OR=3.79, 95%CI 3.11~4.61, 学生的无偿献血参与率高)对献血行为存在影响。具体结果见图4

图4 按研究质量分层的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合并效应量

2.6 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

性别、职业、专业、文化程度、献血经历、献血态度6个影响因素存在发表偏倚(P< 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偿献血参与率、性别、职业、年龄、专业、文化程度、献血知识、献血态度的合并效应量稳定可靠; 第13篇文献是主观规范(I2=0.0%, OR=1.685 9)的异质性来源; 第9篇文献是献血经历(I2=0.0%, OR=2.628 5)的异质性来源。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纳入文献的无偿献血参与率为30.0%, 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参与率(33.3%)[6], 高于2015年国家卫计委所公布的全国年平均献血率(10‰ )[7], 推测其可能原因为:①抽样方式不同所带来的选择偏倚:第26篇研究的抽样方式为“ 偶遇抽样” , 第13篇研究并未报告抽样方式, 非概率抽样的调查总体以及抽样误差难以确定, 可能会导致调查对象中“ 既往有过献血行为” 者的比例偏高; ②调查地区的不同所带来的选择偏倚: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 调查地区多集中在南京市、广州市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一二线城市, 针对农村地区的研究仅第28篇文献1篇, 可能与合并效应量偏高有关; ③有研究显示每年的新增献血者中仅2.6%会转变为固定献血者[46], 既往曾经献过血的人群并未养成定期献血的习惯, 可能是导致年平均献血率低于参与率的原因之一。此结果提示,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无偿献血的参与程度仍有待提升, 且未来无偿献血的工作重点应着眼于“ 固定献血人群” 的建立。对献血者流失原因进行调查、针对流失原因改进无偿献血招募管理策略, 从而将初次献血者转变为固定献血者[47], 是提高献血率、提升血液合格率的重要途径[48]

男性的无偿献血参与率高于女性, 在以往针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的调查中也显示男女性别比约为1.46∶ 1[49], 这可能与女性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不允许献血的生理状况、女性容易畏惧疼痛、畏惧抽血、害怕晕针等不愿意献血的心理状况以及当今社会所存在的“ 以瘦为美” 的价值观所导致的身体状态不适于献血的健康状况等有关。献血经历是无偿献血行为的促进因素, 亲友有献血史的群体无偿献血参与率较高, 这与无偿献血者的主动宣传意愿有关[10], 国外也有调查显示约57%的无偿献血者愿意鼓励亲友参与无偿献血[50]。掌握献血知识、抱有正向的献血态度是无偿献血行为的促进因素, 这与国内外研究结论一致[51- 52]。主观规范维度是无偿献血行为的促进因素, 感知社会压力程度高者无偿献血的参与率较高, 与Bednall等2013年的研究结果一致[53]。因此, 未来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对女性献血者的招募: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知识, 向女性群众科普几类不宜献血的生理状态, 主动预留有献血意愿的女性群众的联络方式, 在合适献血的时机对其进行献血招募; 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心理干预, 从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三方面减轻女性群众献血的心理负担、降低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有针对性地向女性群众宣传健康知识, 宣导“ 健康为美” 的价值观, 鼓励女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从而培育出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②将社会支持理论应用于无偿献血过程:向献血者提供各种非物质服务如免费测血型、量血压等, 在服务过程中鼓励献血者向周围群众宣传无偿献血; 尊重、理解献血者, 满足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身心需求, 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 ③将精准营销策略应用于无偿献血的招募工作中[12]:降低群众的感知风险(献血不传播疾病、采血工具安全、献血不影响健康)、普及献血者健康征询知识(献血年龄、献血者的体质量、每次献血量、献血间隔期、献血者的血压)、普及献血前后注意事项(献血前饮食要求、献血后无需加强营养)、普及用血政策; ④强调由街头献血向团体献血的转移, 政府推进下的主动团体招募模式是适合我国现阶段无偿献血招募工作的主要模式[54]

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较好(21篇A级、8篇B级),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因素、调查方法等有较明确的说明。对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9个影响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异质性, 调查对象的不同可以解释献血经历的部分异质性, 研究质量的不同可以解释职业、年龄、专业的部分异质性。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进行考察, 显示性别、职业、专业、文化程度、献血经历、献血态度6个影响因素存在发表偏倚。推测偏倚的可能来源为:①地区偏倚:未能纳入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 ②语言偏倚:纳入文献均为中文文献; ③可能存在阴性结果未发表; ④未纳入无法获取数据的文献。敏感性分析结果无偿献血参与率、性别、职业、年龄、专业、文化程度、献血知识、献血态度的合并效应量稳定可靠, 第13篇文献是主观规范的异质性来源, 可能与其样本量大(n=2 284, n/N=25.97%)、效应值高于其余纳入文献(OR=3.04, 95%CI 2.54~3.64)有关。第9篇文献是献血经历的异质性来源, 可能与其效应量偏离其余纳入文献(OR=1.33, 95%CI 0.85~2.10)、所占权重较大(31.1%)有关。

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 只能用于证明相关, 无法证明无偿献血的知识信念与无偿献血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进一步的因果联系证明有待对实际献血行为开展纵向跟踪调查; 当前国内有关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知信行理论模式、人口统计学因素、献血经历、献血体验等外在因素, 涉及到计划行为理论、亲社会动机、情感趋向等内在因素的研究较少, 有待进一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黄小燕, 唐周舟, 吴秋芳.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J]. 现代医学, 2017(1): 79-82. [本文引用:1]
[2] 朱国标, 肖洁, 于丽君. 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输血治疗对策[J]. 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9): 926-927. [本文引用:1]
[3] 邬时民. 临床输血的历史[J]. 内蒙古林业, 2012, (11): 33. [本文引用:1]
[4] 李红新, 屠文娟, 李林. 外周动静脉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25): 3542-3543. [本文引用:1]
[5] 穆光宗, 张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5): 29-36. [本文引用:1]
[6] 臧谋红, 周永彤, 段敏, . 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医学, 2014, 35(4): 523-526. [本文引用:2]
[7] 世界献血者日: 2015 年我国人口献血率达千分之十[EB/OL]. 青岛新闻网. http://news.qingdaonews.com/zhongguo/2016-06/14/content_11642339.htm. [本文引用:2]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database on blood safety summary report2011[EB/OL]. http://www.who.int/bloodsafety/global_database/GDBS_Summary_Report_2011.pdf?ua=1. [本文引用:1]
[9] OKPARA R A. Attitudes of Nigerians towards blood donat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J]. Trop Geogr Med, 1989, 41(1): 89-93. [本文引用:1]
[10] 周睿. 基于KAP理论的安徽省某市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营销策略分析[D].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本文引用:2]
[11] 唐丽娜. 长春市1104名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情况调查[D]. 吉林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12] 苏相耿, 何宁宇, 陆祝选, . 精准营销策略应用于农村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的可行性分析及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4): 408-413. [本文引用:3]
[13] 赵燕. 献血者献血意愿及献血服务的Logistic回归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10): 1320-1322. [本文引用:1]
[14] YOUNG H M, LIERMAN L, POWELL-COPE G, et al. Operationaliz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Res Nurs Health, 1991, 14(2): 137-144. [本文引用:1]
[15]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 Behav Hum Dec, 1991, 50(2): 179-211. [本文引用:1]
[16] MASSER B M, WHITE K M, HYDE M K, et al. Predicting blood donation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mong Australian blood donors: Testing an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J]. Transfusion, 2009, 49(2): 320-329. [本文引用:1]
[17] 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STROBE声明介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13): 1444. [本文引用:1]
[18] 张莹, 焦怡琳, 陆凯, . 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Meta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2): 232-235. [本文引用:1]
[19] 缪维芬, 刘璇璇, 缪维芳, . 医学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5): 787-791. [本文引用:1]
[20] 陈玉萍, 沈子琳, 陈悦, . 南京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及宣传干预手段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6, 20(5): 515-517. [本文引用:1]
[21] 陈小萍. 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J]. 今日健康, 2015, 14(10): 466. [本文引用:1]
[22] 周素, 李国强, 陆彩慧, . 桂林市居民自愿无偿献血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内科, 2015, 10(3): 365-367. [本文引用:1]
[23] 杨弋星, 张态, 李友. 边疆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8): 849-851. [本文引用:1]
[24] 刘冬, 曾付芳. 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医学信息, 2014, (1): 331-332. [本文引用:1]
[25] 胡慧颖, 王婷, 傅强, . 献血者和未献血者献血决策相关社会认知因素[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11): 1225-1227. [本文引用:1]
[26] 李浩. 影响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4): 388-390. [本文引用:1]
[27] 李燕琴, 白斌, 田晶. 西安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 303-305. [本文引用:1]
[28] 章亮, 邹蕾. 基于KAP理论的浙江省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12): 1262-1264. [本文引用:1]
[29] 张玉英, 商晓丽. 邯郸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状况[J]. 职业与健康, 2012, 28(5): 576-577. [本文引用:1]
[30] 傅利英. 萧山区居民无偿献血的认知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2, 25(11): 14-15. [本文引用:1]
[31] 张素玲. 某学院大学生无偿献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15): 3985-3986. [本文引用:1]
[32] 赵密红, 袁义厘. 大学生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现状分析[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 (7): 394. [本文引用:1]
[33] 林毅胜, 许艺斌, 黄莹, . 泉州市居民无偿献血服务导向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4): 346-348. [本文引用:1]
[34] 苟加明, 刘娟, 黎桂菊, . 大学生无偿献血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4(6): 472-474. [本文引用:1]
[35] 王丹, 倪少凯. 医学生无偿献血状况的调查[J]. 广东医学, 2010, 31(10): 1336-1338. [本文引用:1]
[36] 李启龙, 李晨雯, 陈萍, . 大学生献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1(6): 533-535. [本文引用:1]
[37] 周银素, 陆典瑞, 卢岑, . 影响无偿献血模式的多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0): 3862-3864. [本文引用:1]
[38] 张笑梅. 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本文引用:1]
[39] 蔡广菊. 安徽两市无偿献血工作情况调查与分析[D]. 安徽医科大学, 2015. [本文引用:1]
[40] 程洁. 蚌埠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献血认知及意愿影晌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 2015. [本文引用:1]
[41] 周睿. 基于KAP理论的安徽省某市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营销策略分析[D].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42] 臧谋红. 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43] 湛勇. 影响无偿献血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11. [本文引用:1]
[44] 王晓妹. 安徽省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政策、知识知晓水平及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0. [本文引用:1]
[45] 曾四海. 广州市无偿献血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 中山大学, 2010. [本文引用:1]
[46] 陈琦, 杨茹. 武汉地区新增献血者的保留情况调查[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5, (1): 157-159. [本文引用:1]
[47] 梁玉初. 无偿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与建设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对策[J]. 哈尔滨医药, 2016, (3): 264-265. [本文引用:1]
[48] 杨建强, 陈莉, 刘战地, . 2007至2012年河北省固定献血者队伍建设情况分析[J]. 河北医药, 2014, (16): 2530-2531. [本文引用:1]
[49] 李咏梅. 长沙市无偿献血者及多次无偿献血者的调查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增刊): A2-086. [本文引用:1]
[50] LEMMENS K P, ABRAHAM C, RUITER R A, et al. Identifying blood donors willing to help with recruitment[J]. Vox Sang, 2008, 95(3): 211-217. [本文引用:1]
[51] DUBEY A, SONKER A, CHAURASIA R, et 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liefs of people in North India regarding blood donation[J]. Blood Transfus, 2014, 12(Suppl 1): s21-s27. [本文引用:1]
[52] ATHERLEY A E, TAYLOR C G jr, WHITTINGTON A, et 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towards blood donation in Barbados[J]. Transfus Med, 2016, 26(6): 415-421. [本文引用:1]
[53] BEDNALL T C, BOVE L L, CHEETHAM A,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of blood donation behavior and intentions[J]. Soc Sci Med, 2013, 96: 86-94. [本文引用:1]
[54] 赵秀琴. 浅析促进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的献血招募模式[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 4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