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韩永智(1972-),男,陕西凤翔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皮肤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目的 为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制定有效的循证治疗方案。方法 在充分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7年6月至2016年12月)和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10期)。结果 共检索出治疗指南3篇,Meta分析2篇,临床对照试验4篇,多中心研究2篇。根据所获证据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采取循证医学方法,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strategy for a patient with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MethodsA research was performed to collect the evidences in MEDLINE (PubMed, Jun 2007 to Dec 2016) and Cochrane Library (Issue 10, 2016).ResultsA total of 3 guidelines, 2 meta-analysis, 4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 and 2 multicenter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A treatment strategy was developed upon these evidences.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is able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EN.
患者梁某, 女, 69岁, 主诉“ 全身皮肤大疱、剥脱7天” 入院。
患者于1周前突然出现躯干皮肤红斑、大疱, 水疱易破, 迅速扩展至四肢、面部, 外阴及口腔黏膜糜烂, 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诊断 “ 重症药疹” , 予“ 甲强龙40 mg qd” 冶疗, 好转不明显。发病时发热(最高39℃), 精神差, 胃纳欠佳, 无咳嗽咳痰, 无恶心呕吐, 无胸闷心悸等, 二便正常。
入院查体:精神萎靡, 意识清楚, T 38.2℃, P 55次/分, R 20次/分, Bp 99/71 mmHg。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及心音正常。腹部无膨隆, 肝脾未触诊。专科检查:全身皮肤色泽呈红褐色, 有触痛, 躯干、四肢、面部见松弛性大疱, 全身大部分皮肤剥脱, 呈烫伤样皮肤外观, 糜烂面鲜红色, 表面轻度渗出, 尼氏征阳性, 外阴及口腔黏膜糜烂, 褐黑色痂皮。剥脱面积大于60%。
既往史:半月前行“ 二尖瓣瓣膜置换术” , 手术切口已愈合。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9.43× 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 6.84× 109/L↑ , 中性粒细胞比值 0.725; 血生化八项中葡萄糖 9.8 mmol/L↑ , 余项正常。
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TEN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急危重症, 死亡率高, 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对其临床疗效争议较大, 药物用量和治疗疗程仍主要以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为主, 不同医疗单位和不同医生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常有较大差异。该患者临床表现典型, TEN诊断明确, 但发病原因仍不确定, 且患者年龄较大, 近期刚接受心脏瓣膜手术,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应如何评估?有没有疾病严重度评估标准?是否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药物用量标准?(2)现有的治疗方案中, 哪些方案或药物有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3)针对该患者目前的情况, 应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应主要关注和预防哪些不良反应?
检索MEDLINE(2007年6月至 2016年12月)有关TEN的治疗指南、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 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10期)中的系统评价。根据检索文献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临床结果, 收集临床证据。
英文检索词: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meta-analysis、practice guideline、clinical tri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multicenter study。
通过计算机检索到23篇相关文献, 人工剔除12篇基础研究文献, 共11篇, 其中治疗指南3篇, Meta分析2篇, 临床对照试验4篇, 多中心研究2篇。
通过阅读文献, 对所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包括是否有明确的纳入标准, 是否随机分组, 观察期设定是否合理, 治疗结果是否有量化评价, 对失访率是否有明确交代。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标准, 所获得的文献证据9篇为A级, 2篇为B级。
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的基础。法国学者于2000年建立了TEN疾病严重程度(severity-of-illness score for TEN, SCORTEN)评分系统, 获得了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可, 被用于预测TEN患者的预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1, 2, 3, 4, 5, 6, 7, 8]。但也有学者认为, SCORTEN评分系统在严重病例的使用中, 存在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低估了呼吸系统感染在疾病严重程度中的权重[3, 7, 9, 10]。尽管如此, SCORTEN评分系统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EN病情评估系统[1, 2, 3, 4, 5, 6, 7, 8]。有作者曾在67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TEN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 评估了SCORTEN评分在国内TEN患者中的适用性, 结果证实SCORTEN评分与患者的实际死亡率之间具有高度的拟合度, 可以用于评估国内SJS/TEN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并预测患者预后[11]。
除此之外, 感染、呼吸系统受累、血流动力学异常、肝肾功能受损和消化系统溃疡出血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高度关注并及时处理[3, 7, 8]。
5.2.1 筛查并停用可疑过敏药物
80%以上的 TEN是由药物过敏引起, 其他原因可能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因此明确并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是救治的首要步骤, 和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筛查可疑过敏药物主要依赖于病史和既往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但对于发病前曾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明确致敏药物常常比较困难,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能协助筛查可疑过敏药物[3, 7, 8]。
5.2.2 支持治疗
由于大范围的表皮剥脱和口腔黏膜糜烂影响进食, 患者液体和蛋白丢失, 高代谢状态导致能量需求增加, 因此积极的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电解质、白蛋白和充足的热卡)被认为是TEN治疗中的基本要求, 是防止器官灌注不足和休克的主要手段。
目前认为TEN的液体复苏应该少于烧伤患者的液体量, 但液体复苏方案略有不同:前三天液体量2 mL/(kg∙ 剥脱面积百分比)[3], 或者电解质0.7 mL/(kg∙ 剥脱面积百分比), 5%的人血白蛋白1.5 mL/(kg∙ 剥脱面积百分比)[1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目标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 保持尿量在0.5~1 mL/(kg∙ 小时)[3, 8, 12]。
能量的补充推荐首选肠内营养, 可以减少消化系统溃疡和防止肠道菌群迁移。建议急性期给予20~25大卡/(kg∙ d), 恢复期给予25~30大卡/(kg∙ d)[3]。
5.2.3 创面处理
不同的医生、地区有各不相同的创面处理方法, 尚无证据显示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目前认为, 早期的清创并不利于创面的修复, 容易留下瘢痕, 推荐采取保守的方法, 尽可能保留尚未完全剥脱的表皮和水疱壁; 创面的覆盖有利于表皮的再生和减少感染, 覆盖的材料包括凡士林纱布、人工皮肤以及商业化的合成辅料等[3, 7, 8]。
皮肤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 但发生率低于烧伤患者, 最常见的感染菌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建议早期使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创面或者泡浴, 每周两次皮肤分泌物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3, 8]。
黏膜部位应强化局部冲洗, 选用人工泪液、漱口液以及含有糖皮质激素的乳膏外用, 以避免感染和防止粘连为治疗目标。及时邀请相关专科协助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3, 8, 12]。
5.2.4 药物治疗
由于TEN发病率低且进展快、死亡率高, 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缺乏, 大多数临床证据来自于回顾性分析和病例序列研究, 对于常用的治疗药物的临床有效性仍有很大争议。
5.2.4.1 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 CTS) CTS是最早用于治疗TEN的药物, 支持者建议早期大剂量使用以抑制疾病的炎症反应[13, 14], 反对者则认为CTS会增加发生败血症的机会[15, 16]。回顾性分析欧洲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中心(EuroSCAR)的数据, 发现使用CTS降低了德国患者的死亡率, 但在法国患者中则未显示出明显效果[16]。目前CTS的用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冲击治疗, 给予甲强龙0.5~1.0 g/d或地塞米松1~1.5 mg/(kg∙ d)连续3~5天后, 继以减量维持或者直接停用; 另一种是每天静滴甲强龙1~1.5 mg/(kg∙ d), 随病情逐渐减停[3, 8]。
5.2.4.2 丙种球蛋白 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用于TEN的治疗也有近20年历史。一般用法为0.4 g/(kg∙ d)左右连用3~5天或者总量1.5~4.0 g/kg。早期的数据大多显示出IVIG可降低TEN死亡率[8, 17], 但近年来的研究却对IVIG的疗效提出质疑, 认为早期的研究可能将支持治疗的效果误作为IVIG的疗效[16, 18-19]。研究方法的先天缺陷使得不同研究之间难以相互对比。Barron等采用Meta分析研究IVIG治疗TEN的临床效果, 发现IVIG总量≥ 2 g/kg可以明显降低TEN的死亡率[4]。
近年来临床尝试联合使用CTS和IVIG治疗TEN, 数据显示联合治疗可以降低TEN的死亡率并缩短疾病控制时间[11, 20, 21]。
5.2.4.3 环孢素A 环孢素A用于TEN的治疗始于2000年前后, 现有的资料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现有的文献均为小样本的病例序列研究, 报道的病例总数尚不足100人[3, 8], 对其疗效仍需要临床进一步确认。
5.2.4.4 其他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抑制剂等也有报道可改善TEN患者的预后[3, 8], 但相关文献都样本量少, 且缺乏对照, 其确切效果仍需更多的数据支持。
该患者为老年患者, 二尖瓣置换术后, 表皮剥脱面积高达60%以上, TEN诊断明确。但因前期用药复杂, 致敏药物难以确定。SCORTEN评分3分, 预估死亡率36%, 病情危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结合以上证据, 为该患者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精简临床用药, 既往用药参考专科意见后, 只保留华法林口服, 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强化支持治疗: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 避免过多补液以减轻心脏负担, 以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保持尿量0.5~1 mL/(kg∙ h)为治疗目标。营养支持主要采用肠内营养。(3)创面处理:呋喃西林溶液每天冲洗创面后, 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4)药物治疗:采用CTS联合IVIG的治疗方案。给予甲强龙60 mg qd[相当于1.2 mg/(kg· d)], 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IVIG用量20 g qd, 连用5天(相当于总量2 g/kg)。(5)加强病情监控, 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水及电解质平衡、感染和肝肾功能等的监测。
该患者治疗3天后尼氏征转阴, 7天后糜烂面干燥, 即将甲强龙用量减少1/3, 经过14天住院治疗, 完全停药, 痊愈出院, 未出现继发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皮损情况对比见图1。
TEN是一种临床少见而死亡率极高的皮肤科急危重症, 发病急遽, 进展迅速, 至今尚缺乏公认的治疗方案[3, 8]。
TEN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二, 但平均死亡率高达30%以上, 重症患者(SCORTEN评分大于3分)的死亡率更是高达60%~90%。绝大多数TEN是由药物过敏引起, 其他原因包括支原体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等。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别嘌醇、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3, 8, 12], 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致敏药物略有差异。
本文报道的是一位老年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1周发生TEN, 具体致敏药物难以确定, SCORTEN评分3分, 预估死亡率36%, 病情危重。为了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 笔者进行了证据检索, 发现目前对TEN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及时停用致敏药物, 合理的支持治疗和控制感染与救治成功率直接相关。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CTS)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但其临床效果和使用剂量仍有争议。其他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包括环孢素A、血浆置换、肿瘤坏死因子α 抑制剂等, 但临床应用较少, 其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明确。近年来临床倾向于CTS联合IVIG的治疗方案, 相关资料也显示该方案可有效降低TEN死亡率。综合分析所得证据,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我们确定了精简临床用药、密切监控病情、强化支持治疗、补液量入为出、联合使用CTS和IVIG的治疗方案。患者住院治疗14天痊愈出院, 未发生感染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满意。今后, 开展临床循证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治疗方法, 仍是TEN治疗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