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爱群(1974-),女,湖南洪江人,博士研究生,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急诊流行病学及护理方面的研究。
分诊是急诊工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急诊救护的质量与效率。目前我国急诊分诊信息化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提出建立量化、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急诊分诊数据库将有利于急诊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本文对分诊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程序特征、分诊一致性进行分析。
Emergency tri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mergency ca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car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mergency triage in China i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a unified database of emergency triage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this paper, we were reviewed in terms of scope of application, proced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iage consistency.
在临床急诊工作中, 急诊医师护士面对的是众多的危重、急症、非急症患者, 如何在有限时间、有限信息情况下迅速识别危急患者及潜在危重患者, 作出正确处理, 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避免医疗风险, 这是急诊分诊首要关注的问题。国外一些国家已有比较完善的分诊评分系统并与信息程序化相结合, 急诊分诊在我国医院急诊科的能力建设中尚属于较薄弱的环节[1],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急诊分诊信息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为我国急诊分诊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目前, 国际上广泛地应用于多家医院的分诊数据库包括加拿大急诊分诊数据库(eTRIAGE)[2, 3]、美国严重度分诊系统(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4]、荷兰分诊系统(Netherlands Triage System, NTS)[5]以及台湾网络分诊(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eTTAS)[6], 见表1。前三种已有小儿和成人版本, 台湾分诊系统仅有成人版本。最近美国学者Elias[7]以ESI为框架, 结合患者主诉、生命体征、实验室数据设计了临床网络分诊系统, 该系统能自动产生诊断, 然后进行单独的分诊评分, 分为五级:威胁生命、危重症、急症、非急症、咨询, 但没有向公众提供应用。表1结果显示, 国外信息分诊系统比较完善, 以患者主诉和体征为主体, 有明确的适用人群, 将病情分为五级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贾辉[8]将计算机与急诊分诊相结合, 用于病情级别的判断, 但缺乏分诊级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国内分诊信息系统相继出现[9, 10, 11, 12], 见表2。国内分诊数据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数据界面相对简单, 主要以患者体征与症状进行评分, 将病情分为四级水平[9, 10, 11](Ⅰ 级:急危症、Ⅱ 级:急重症、Ⅲ 级:紧急、Ⅳ 级:非紧急), 适用人群未作详细说明, 应用于限定的医院。仅冒山林[12]的五级分诊系统说明应用于成人急诊。
国外有研究学者对加拿大、荷兰、台湾等信息化分诊的一致性进行评估[5, 6, 7, 13, 14], 国内仅冒山林等对建立的分诊系统进行了评估[12], 见表3。各研究分诊系统、样本来源及样本量不同, 分诊系统的Kappa值范围在0.52~0.93之间。根据Fleiss等[15]对Kappa值的分类, 0.40~0.75为一般到良好的接受值, 提示各分诊系统有较好的信度, 但需要修订完善。
现代分诊标准的建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 国际上常用且得到公认的有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CTAS)[16]、澳洲分诊量表(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 ATS)[17]、英国的曼切斯特分诊量表(Manchester triage scale, MTS)[18]、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19]以及南非的分流评分标准(South African triage scale, SATS)[20]。国内外对分诊与信息化结合的研究蓬勃发展。早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试图将急诊分诊与计算机相结合, 仅用于病情级别的判断, 没有明确的分诊级别标准。本世纪初仍发展缓慢,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 缺乏一致性、有效性的评价。国外分诊系统发展迅速, 有明确的应用人群, 广泛地应用于多家医院, 并且发展了小儿版本。例如:CTAS除了本国使用外, 还被用于美国、沙特阿拉伯以及其他国家。随着信息化发展, 国外急诊部门已开始探索远程分流和咨询[21]。
在分诊程序和标准方面, 国外计算机系统分诊主要依据患者主诉及症状建立分诊模块, 结合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疼痛、资源利用等进行判断, 将急诊患者病情分为五级, 国内的分诊比较简单, 主要依据生命体征及症状, 将病情分为四级。分诊登记不仅仅局限于分诊台, 国内对开通绿色通道的危重患者, 抢救室护士可以直接在抢救室计算机的急诊分诊与挂号模块进行分诊登记、收费、挂号[12]。分诊程序直接影响到分诊的速度与准确度, 一个适用有效的分诊系统才能推广到我国相对拥挤的急诊部门。
一个分诊标准能运用于临床并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前提是标准的准确可信, 即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表3显示信息化分诊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度。据文献报道, 五级评分系统内部一致性明显优于三级评分系统[22]。另外, 护士分诊的准确性受到外部环境、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士经验的影响[23]。不同的国家建立何种标准可能受到当地政策、文化、经济、医疗状态等的影响。不同等级的医院, 如地区与县级的分诊标准是否需要一致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急诊预检分诊采用信息系统可降低漏检率, 减少分诊时间, 分诊时间与期望分诊时间差也显著降低[24], 这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国外许多国家把分诊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专业来发展, 给我国急诊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我国的急诊分诊仅设立在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县、市级医院, 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的医院对分诊人员的工作年限、学历要求各不相同[25, 26], 民众对就医流程知之甚少, 以及就医观念不同, 不愿到门诊排队而选择到急诊就诊, 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 建立量化、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急诊分诊标准, 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将有利于急诊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