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志勇(1984- ),男,湖北黄石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尽管处于免疫治疗时代, 放射治疗仍在许多瘤种都取得重大的进展, 现将2020年放治应用于恶性肿瘤相关进展作如下总结。
JCOG1008研究:头颈部鳞癌术后同步放化疗, 每周一次的顺铂同期化疗可能取代3周一次化疗的替代方案
局限期头颈部鳞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对于局限期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研究RTOG9501[1]和EORTC22931[2]两个研究提示R1切除以及淋巴结包膜外侵是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患者仅仅手术或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是不够的, 每3周1次顺铂为基础的术后同步放化疗将5年生存率的绝对值提高10%, 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仅60%左右的患者能够完成3个周期顺铂化疗, 严重肾脏、血液毒性限制该方案的临床使用。基于鼻咽癌的临床研究提示每周一次顺铂同步化疗方案相比3周方案不仅有更强的放疗增敏效应, 而且在血液学、听力、肾功能等方面毒副反应更小, 因此2012年启动此项(JCOG1008)Ⅱ /Ⅲ 期非劣性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
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 研究共入组261例患者(A组为3周方案共132例, B组为每周方案共129例)[4]。入组标准为Ⅲ ~Ⅳ B期无远处转移的术后高风险(R1切除伴或不伴淋巴结包膜外侵)且PS功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 PS) 0~1分的初治患者。Ⅱ 期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治疗完成率, Ⅲ 期的主要研究终点是5年总生存率。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年, A组和B组的治疗完成率分别为93.2%和86.8%, 急性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的发生率: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48.8%和35.3%, 2级以上听力下降7.8%和2.5%, 2级以上口腔黏膜炎55.0%和59.0%, 2级以上肌酐上升8.5%和5.7%。 A组和B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1%和71.6%[风险比(hazard ratio, HR) 0.69, 99.1%(confidence interval, CI) 0.374~1.273; P=0.002 72)], 3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率分别为53.0%和64.5%(HR 0.71, 95%CI 0.48~1.06)。
该研究结果提示, 放疗联合每周顺铂方案相比三周方案有更小的毒副反应, 更好的依从性, 可以作为局部晚期高危型头颈部鳞癌患者新的治疗方案。
对于Ⅲ 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 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 但是疗效有限, 5年生存率约15%~30%, 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28个月。既往多个研究尝试在同步放化疗后行系统性治疗, 但均为阴性结果, 使得Ⅲ 期NSCLC的治疗始终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近年来, 免疫药物已经在多种肿瘤包括晚期NSCLC取得突破性进展, 临床前证据表明放化疗可上调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的表达, 放化疗后使用PD-L1抑制剂可带来持续的免疫应答, 有助于更持久有效的控制肿瘤。因此PACIFIC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 成为首个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不可切除的Ⅲ 期NSCLC患者疗效的随机Ⅲ 期临床研究。
研究在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间共入组709例不可切除的Ⅲ 期NSCLC患者, 给予不少于2个周期的含铂放化疗后, 42天内按2∶ 1随机分为试验组(473例)和对照组(236例), 每2周分别静脉给予度伐单抗(10 mg/kg)和安慰剂以巩固治疗12个月。主要终点为独立中心盲法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2018年发表在《N Engl J Med》上的数据已报导度伐单抗组对比安慰剂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7.2个月 vs. 5.6个月(HR 0.51; 95%CI 0.41~0.63); 今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更新了4年的PFS数据以及期待已久的OS数据, 度伐单抗组对比安慰剂组的4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5.3% vs. 19.5%, 4年总生存率为49.6% vs. 36.3%, 度伐单抗组中位OS达到47.5个月, 相比安慰剂组延长18.4个月, 并降低了29%的死亡风险(HR 0.71; 95%CI 0.57~0.88)[5, 6]。进一步确立了同步放化疗+度伐单抗巩固治疗作为不可手术的Ⅲ 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地位。作为Ⅲ 期肺癌治疗的里程碑式的研究, 掀起了放疗结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浪潮, 免疫联合放疗最佳结合模式成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探讨的热点。
关于Ⅲ 期N2 NSCLC R0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疗(post operation radiotherapy, PORT), 一直以来都是热点争议问题。自1998年发表在《Lancet》上的一篇荟萃分析证实术后放疗对于pN0~1患者无获益, 但对pN2患者获益未知, 即拉开了这场历时20余年的争议大幕。随后的回顾性数据也比比皆是, 2006年基于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7 46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认为PORT可使N2患者死亡风险降低14.5%, 同年ANITA研究亚组分析PORT使N2患者5年总生存率由34%提升到47%, 2014年《J Thorac Oncol》又发表了一篇基于NCDB(National Cancer Database)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PORT使5年总生存率由34.7%提高到39.8%。然而, 回顾性数据始终未能解决争议, 以至于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ESM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等各大指南针对此问题用词含糊, 且推荐倾向都互相矛盾。因此, 迫切需要一个多中心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来更科学地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大家期盼已久的LungART研究在今年ESMO大会上公布了结果, 对持续20余年的争议进行了一场较为公正的判决。
LungART研究是欧洲首项评估PORT治疗R0切除的Ⅲ 期N2 NSCLC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历时11年(2007~2018年), 可谓十年磨一剑, 中位随访4.8年, 共入组502例患者, 其中90%以上术前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分期, 96%以上为病理证实的N2, 96%接受辅助和/或新辅助化疗, 按照1∶ 1的比例随机分组, 最终PORT组252例, 对照组249例, 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次要研究终点为OS、肿瘤复发模式、局部控制率、第二原发癌发生率、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方面, PORT组对比对照组中位DFS为30.5m vs. 22.8m:3年无病生存率为47.1% vs. 43.8%, PORT虽然降低纵隔复发率至25%, 但同时将死亡率从5.3%提升至14.6%。也就是说, 更高的局部控制率没能转化为DFS获益。次要研究终点OS数据基于201例患者, PORT组对比对照组3年总生存率为66.5% vs. 68.5%。进一步分析死因发现, PORT组因心肺系统致死率达到16.2%, 因第二原发癌致死率达到5.1%, 与放化疗相关毒性致死率3%, 说明PORT带来了更多与放疗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死亡。毒副反应方面, 至少有一个3~4级毒副反应的发生率PORT组达到23.7%, 而对照组为15.0%; 至少有一个3~4级早反应/晚反应发生率PORT组分别为11.6%和14.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和8.9%, 其中3~4级心肺晚反应发生率达10.8%, 两倍于对照组的4.9%。说明PORT带来了更多与放疗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3~4级毒副反应, 且更高概率诱发第二原发肺癌。
该研究表明:术后放疗可降低纵隔复发率, 但并未带来DFS及OS获益, 反而有更高的3~4级毒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心肺相关毒性。因此, 术后辅助放疗不推荐作为完全性切除Ⅲ 期N2 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
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同期放化疗后, 近一半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 其中86%为原发肿瘤区域复发。既往研究显示增加化疗强度未能提高生存率, 此项荷兰研究旨在探究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中, 提升放疗剂量对原发肿瘤的局部控制、局部区域控制、生存率和毒性的影响[7]。将临床分期为T2~4、N0~3、M0的食道癌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standard dose, SD):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照射剂量为50.4 Gy/1.8 Gy/5.5周和高剂量组(high dose, HD):区域淋巴结剂量同上, 原发灶单次剂量增加0.4 Gy(总计61.6 Gy)。两组的同期化疗方案为6周的卡铂(AUC 2)联合紫杉醇(50 mg/m2)。主要研究终点是局部PFS(local PFS, LPFS), 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PFS(locoregional PFS, LRPFS)、OS和毒性, 根据组织学亚型对患者进行分层。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 共纳入260例患者, 其中62%为鳞癌, 38%为腺癌。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SD组的3年LPFS为70%, HD组为76%(无统计学差异)。SD组和HD组的3年LRPFS分别为53%和63%(P=0.08)。SD组和HD组3年的总生存率为41% vs. 40%。≥ 3级急性或晚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SD组为71%, HD组为83%; SD组总体4级和5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和4%, 而HD组分别为14%和10%。
在食管癌的根治性放化疗中, 无论腺癌还是鳞癌, 增加原发灶的放疗剂量至61.6 Gy并没有显著改善局部控制与总生存率, 反而增加了毒性, 导致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HD组只有84%的患者接受至少5个周期的化疗, 而SD组有91%。不能手术食管癌的根治性同期放疗的标准剂量50 Gy。
RAPIDO研究:短程放疗+间隔期化疗序贯手术治疗模式成为高危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治疗新选择
过去20多年来, 局部晚期直肠癌经典的治疗模式是新辅助放化疗+手术± 辅助化疗, 局部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 然而远处转移的概率即使在有术后辅助化疗的情况下仍然高达20%~30%, 5年生存率最高只有75%。如何合理运用围手术期化疗并保护器官功能成为研究的重点。虽然新辅助化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和保肛率, 然而并未改善生存率。短程放疗+间隔期化疗序贯手术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依从性, 更好的降期和更低的远处转移发生率。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基于此进行了国际多中心的Ⅲ 期RAPIDO临床研究, 旨在探索短程放疗+间隔期化疗序贯手术治疗的模式是否能降低疾病相关的治疗失败率(disease-related treatment failure, DrTF), 包括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新原发癌及肿瘤相关死亡。
研究在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8], 共入组920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评估具有高危因素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 试验组是5× 5Gy大分割放疗后进行6周期CAP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或9周期FOLFOX4(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化疗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手术, 对照组是放疗(25~28 × 2.0~1.8Gy)同步卡培他滨化疗, 后行TME手术, 术后再行8周期CAPOX或12周期FOLFOX4。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CR分别为27.7%和13.8% [比值比(odds ratio, OR)2.40 (1.70~3.39); P< 0.001]。随访3年, DrTF在试验组为23.7%, 对照组为30.4% [HR 0.76(0.60~0.96); P=0.02]。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9.8% vs. 26.6% [HR 0.69(0.53~0.89); P=0.004], 局部复发发生率8.7% vs. 6.0% [HR 1.45 (0.93~2.25); P=0.10]。研究还发现, 术后化疗与否对DrTF没有显著影响(P=0.37)。除此之外, 两组间的整体健康状态(P=0.192)、生活质量(P=0.125)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136)均没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表明, 相较常规的长程新辅助放化疗, 短程放疗+间隔期化疗序贯手术治疗的模式可以降低高复发风险局晚期直肠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发生率, 从而降低DrTF。同时, 试验组更高的pCR可以提高手术保肛率。因此, 这种治疗模式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治疗方式。